在大漠深处进行三维地震作业。
9月12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在四川油气田调研时指出:“川庆钻探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在苏里格地区自营区块全面开展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在‘5+1’单位里的一二类井储层钻遇率和储层成功率是最高的,两个‘最高’,川庆物探功不可没。”
今年年初以来,四川盆地复杂油气藏开发取得持续突破,近5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其中岳101—X12井在低渗透油气储层日产天然气92万立方米、产油129吨。
成绩的取得令四川油气田物探人倍感兴奋,他们深知这些井位的圈定,三维地震的成功应用功不可没。开发井的成功,使三维地震技术应用在四川油气田迈入油气开发新时代。
争议:二维还是三维
2005年,西南油气田从“构造勘探”迈入“岩性勘探”以后,对地震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老探区要有新突破,但盆地内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隐蔽,传统的二维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开发部署面临严峻挑战。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早开发使用天然气的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四川盆地资源相对分散,勘探层系多,目标相对复杂。
为使“老探区焕发油气增储稳产新春”,西南油气田决策层把三维地震作为开发的战略选择提上议事日程。
但采用三维地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赞成用三维地震技术的人认为,经过科学论证的三维勘探,不仅能基本一次性查清地下的构造及储层的空间展布,而且能根据后期滚动完钻井不断完善和提高三维勘探成果精度,持续支撑每年的开发部署方案。
反对者认为,40多年的勘探历程证明,二维地震对四川盆地的油气增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川东的大天池、大池干井、双家坝及川中磨溪、广安及川南等大批的整装气田的发现和开发中,无不见二维勘探的身影。在历经线距达6千米二维普查到2千米的详查,直至0.5千米二维精细详查的勘探过程,也能够基本查明简单或较复杂的构造及储层的细节变化,能满足构造圈闭类油气藏的早、中期勘探开发需求。而且,三维地震的资金风险更高。
担忧不无道理。三维地震的成本,是否会带来开发效益的降低?特别是低效油气区,实施三维地震,还会有经济效益吗?
二维还是三维?在四川盆地油气开发迈向新征程的布局中,三维地震成为分量最重也最难打出的牌。
抉择:选“电击鱼”,弃“网捞鱼”
2006年3月,一场引导油田未来开发变革的会议在西南油气田举行。30余名物探专家和地质家共同论证:在今后一段时期,盆地内油气开发技术应用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地质家们以鄂尔多斯盆地苏5和桃7区块为例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二类井成功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减少低产开发井或空井约10口,折算节约钻井成本8000万元。如果钻井成功率按62%折算,需打690口井。采用三维地震技术后,钻井成功率提升到86.9%,只需打428口井。减少的低产开发井或空井约262口,单井按平均成本800万元计算,累计节约钻井成本可达21亿元。
“三维地震可以使开发成功率大幅提高。”四川盆地的众多物探家和地质家的观点一致。他们认为,四川盆地绝大部分构造均已开展过多轮二维地震,如果再反复进行二维勘探,收效不大,反而造成更大浪费。三维地震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精度问题,而且在开发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技术的生命周期更长,投资回报率更高。2004年,四川盆地的川东罗家寨潜伏构造获高产气流就是三维地震技术成功应用在油气开发的典型范例。
“三维地震好比‘电击鱼’,二维地震好比‘网捞鱼’。网捞总会有漏网之鱼,但电击就较全面,准确性也较高。”川庆钻探公司副总经理张本全说。他是苏里格气田及威东三维地震的决策者,也是三维勘探技术的力推人之一。
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发部副主任郭贵安回忆,在多达20次的论证中,三维地震逐渐得到更多人的响应。毕竟,三维是立体空间,更能直观、准确地描述油气藏的展布规律,而开发定井正需要精准的三维地震成果。而且,四川盆地在过去20多年间多次成功应用过三维地震技术,具备了丰富经验。
多次论证后,西南油气田公司管理层达成共识:“三维地震技术是践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气田二次精细开发的关键技术。”
集团公司领导层从三维地震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上出发,鼓励西南油气田采取三维地震。2007年,集团公司将“山地地震技术试验基地”设在川庆物探。
成效:高产油气如期而至
1981年至2004年,四川盆地做过的三维地震满覆盖面积仅为5000多平方公里。随着山地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成熟,2005年至2010年,四川盆地部署的三维地震满覆盖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
今年8月12日,在四川盆地功勋产气区——川东石炭系的“二次开发”上,川庆物探带着提高采收率的重托,在满覆盖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双家坝潜伏构造三维地震开发项目”拉开战幕。一线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合理利用三维地震进行采集,可以使施工组织效率更高、采集效果更好。”
此刻,人们流露出对四川盆地三维地震更多信心,特别是西南油气田的主力气藏须家河、生物礁、石炭系等连续传来获高产气井的喜讯,无疑为四川盆地的油气开发注入新的希望。
在须家河气藏,2006年,川庆物探在威东构造部署了一块5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先导性试验。当年12月完成处理解释后,人们发现,三维地震成果对岩性油气藏的储层及裂缝发育带的刻画都非常清晰。2008年,一个专门以威东构造三维地震为试验区块的科研项目在川庆物探展开,次年5月,川庆物探公司研究中心提交了成果。今年7月获得的高产气井岳101—X12井,就是根据这些成果部署的。
在川东石炭系气藏,“如何稳产、增产”成为近年来石炭系开发的最大难题。2009年以来,西南油气田启动了“川东石炭系”二次开发。此时,“复合圈闭”,一个全新的勘探领域出现在四川油气田,它不仅拓宽了石炭系的勘探领域,而且成为石炭系挖潜最主要的目标。2010年,在高效开发的推进中,新采集的三维资料准确刻画了石炭系储层,为川东沙罐坪和五百梯两个气田的成功钻探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了6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的业绩。
目前,西南油气田正在为建设战略大气区和一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四川盆地勘探开发的成败是确保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应用好三维地震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拥有山地复杂区域三维地震技术成功经验的川庆物探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