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国内燃气要闻 » 正文

南昌市液化气配送市场问题重重

日期:2007-05-14    来源:都市消费报  作者:都市消费报

国际燃气网

2007
05/14
16: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南昌市 液化气 市场

      核心提示
      2003年下半年,南昌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气瓶产权公有改革,次年3月18号,南昌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南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南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及南昌市公安交管管理局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启动瓶装液化石油配送中心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规定:定于2004年4月15日起启动南昌市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中心(共8家配送中心)向市民供气,关停市区内原瓶装供应站点,以规范并保障市民的用气秩序和安全,杜绝黑灌气点混迹市场。三年多过去了,南昌市的气瓶托管现状究竟如何?是否像当初预想的那样走上了规范的轨道?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当初的托管制度现在早已形同虚设,南昌的液化气配送市场依然问题重重。
      回顾
      开展“液化气市场改革”
      2003年10月起,南昌市开始了“液化气市场改革”,要求全市气瓶产权转移托管,即将自己家里的气瓶产权转移给指定的8家正式定点气配中心,由这8家液化气配送中心统一送气,并实行固定单位充装,其他的小型充装点必须统一关闭。
    按照这个规定,南昌市所有的液化气用户都必须将气瓶托管或将产权转让给指定的充装站,并且用户不能新购气瓶。此项政策的用意原本旨在实现用气瓶的产权转移,建立以充装单位为气瓶使用安全责任主体的气瓶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将市民使用液化石油气瓶的“风险”转移给了充装站,同时令市民在液化气的使用过程中,质量、计量都得到保障。
      现状
      托管后问题不减反增多
    “托管”政策刚出台时,曾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时间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时至今日,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政策早已成为一纸空文,市民不仅没从其中获得益处,反而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2003年10月13日,南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洪质技监字[2003]261号文件“关于印发《南昌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其附件《南昌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气瓶充装站只充装自有气瓶和托管气瓶(自供站只允许充装自有气瓶),不得充装档案不在本单位的气瓶。气瓶托管期限至少为该气瓶的一个检验周期,托管手续期满,气瓶用户可另行选择充装站进行托管。气瓶押金为100元,气瓶使用费为每年10元。
      从这一规定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市民一旦交纳了100元的气瓶押金和10元/年的气瓶使用费委托一个液化气公司作为托管公司后,就只能在该公司充装液化气,而不能到别的公司充装。文件中还规定气瓶托管期限至少为一个检验周期,而新气瓶的检验周期为4年,旧瓶也要3年。也就是说市民一旦选择一个托管公司就意味着签定了一份长达三四年的灌气合同。
      不少用户却由此产生了疑问,这样规定的结果就意味着每个托管气站将拥有自己固定的客源,从而弱化了灌装气市场的竞争,如此一来会不会造成市场垄断?近几年来,南昌市的液化气价格一路攀升,除了出厂气价上涨的原因外,是否还有垄断的因素在其中?此外,据业内人士粗略统计,南昌市现有液化气用户至少有 30 万户,如果按8家充装站平均分配来算,每家充装站要托管约4万用户,但充装站如果遇到资金紧缺买不来气或者碰到设备检修,4万用户的用气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许多市民反映,当初在办理托管时,几家公司争相上门签定托管协议,争抢客源,而当用户一旦办理了气瓶托管以后,这些托管公司的态度前后就判若两人了。灌气短斤少两,送气时间一拖再拖等现象已屡见不鲜,甚至有的配送中心突然关门消失,用户在找不到当初的托管公司的情况下,只能再次选择街头或居民区的小型灌气点。
      有不少市民认为,托管制度明显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按照该法规定,个人拥有享受消费和选择消费的权利,但现在自己却连拥有气瓶这样的权利都没有了。而在消费瓶装液化气的过程中,自由选择消费服务单位的权利同时也被剥夺了。
      随意充装市场依旧混乱
      虽然2003年液化气瓶托管政策出台时就明确规定了,除八家正式定点配送中心外,其它的小型供应站和灌气点都必须取消,而这八家正式配送中心也只能灌自家的气瓶和灌办理了托管的气瓶,可事实是,自从这个政策出台之日起就没有真正被实行过。许多居民小区内的小型灌气点一直存在,从未取缔,甚至生意依旧火爆。
      家住青山南路的熊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的两个煤气瓶自2003年起从未办理过任何相关的托管手续,一直都是在住宅区的灌气点灌气,几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而附近其他的居民也基本都是在这个灌气点灌气的,托管政策对这里的灌气点根本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于用户来说,既然托不托管都可以灌气,又何必交纳100元的气瓶押金和每年10元的气瓶使用费?据记者调查,南昌市办理了托管的气瓶数量只有一半左右,大量的气瓶仍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客源,抢占市场份额,当初的八家正式定点配送中心也根本无法真正实行固定充装。记者曾佯装成用户打电话给八家定点配送中心其中的三鑫燃气有限公司和南昌华恒燃气供应有限公司,询问能否办理气瓶托管,没有托管的自家气瓶是否能在它们的气站灌气时,两家的工作人员都明确回答,可以办理托管,也可以用自家没有托管的气瓶灌气,只是送气上门的时间可能会比托管的气瓶稍晚一些。而当询问到南铁新龙能源有限公司时,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由于市场原因,他们公司早就停办托管业务,用户直接拿瓶子来就可以灌气。记者对此表示疑问,没有托管的气瓶是否有规定不能灌气,工作人员却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都可以灌。
      质疑
      气瓶托管究竟谁受益?
      自2003年气瓶开始实行托管政策起,南昌市成立了“封口办”。按照封口办的规定,八家配送中心必须以1元每个的价格向其购买燃气瓶阀的塑料封口。而当时的物价部门审核时,将费用的收取时间定为暂行1年,时至今日,“封口费”依然在收,可是是否有物价部门的另行审核就不得而知了。
      行业人士认为,封口费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有经营者透露,封口费的成本大约在0.1元左右,而现在每个气瓶的封口费是0.8元,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记者按照某液化气公司负责人所给的数据粗略计算过,按南昌市每月消耗大约25万瓶气来计算,每月的封口费在20万左右,一年就高达240万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每月工资应该是由政府拨款,那么这笔多出的每年两百多万的封口费究竟是用于何处呢?记者电话采访了封口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可是该工作人员却始终没有明确答复记者。这位工作人员只是告诉记者封口办是在对气瓶的重量和质量检测合格后收取封口费的,并且这笔费用按规定是由各个气站支付的。
      而一液化气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私下却告诉记者,封口办在每个气站都配有监管人员,但都属于临时聘用的,并且他们的工资也全是由气站支付,当然气站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出这笔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的封口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当然最终都加在了每个用户的头上。
      市场混乱谁该为此负责?
      本应是规范气瓶使用市场的一项惠民政策,为何一到实施起来就完全变了味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南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科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所谓的“气瓶托管”政策早就没有实行了,当初提出这个方案只是为了清理藏身居民家中的“垃圾瓶”,规范整个液化气市场,当市场上的废旧瓶全部回收了之后“托管”就停止了。当记者对现在市场上仍有大量“自由瓶”流通,并能在各个气站随意充装的现象表示疑惑时,这位工作人员笑笑说:“按道理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允许的,可是南昌市这么多气瓶用户,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没有把自己家里的气瓶全部拿出来。”“难道就没有部门对此进行监管吗?”该工作人员顿了顿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们一家部门能管得来的,其中涉及了安管、燃管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之后就没有再深谈了。记者随后又拨打了南昌市燃气管理处涂处长的电话,希望能对此有个说法,但涂处长只告诉记者有问题还是得找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就挂了电话。
      最后记者又再次来到几个居民区内,通过交谈后记者发现,市民对于类似“气瓶托管”政策的“流产”早已见怪不怪。他们认为,要解决液化气充装市场的混乱除了行业自律外,政府监管也是重要的一环,可现在的状况是,虽然有多个部门负有管理职责,可最终却没有一个部门真正起到了管理作用。难道多部门管理就等于无人管理吗?政府部门在推行一项政策之时,是否应该多想办法使其贯彻到底?既是“惠民”就应该真正做到实处,不要让老百姓一再感到受了糊弄。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