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4%、减排2%的目标双落空之后,中国的能源政策制定者开始寄希望于通过消费税率改革、资源税率调剂,收费项目变动,相关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这三驾马车,牵引中国经济列车告别低价能源时代。
据悉,由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原则通过,由于这一《意见》涉及到多方地方利益,目前已经进入相关各方征求意见,年内将会上报国务院。
但目前,回馈意见显示,各方利益似乎很难迅速统一,这已经成为资源价格改革的最大难题。
资源价改啃下最后一块骨头
“未来要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能源产品的定价之中,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来约束并促使整个社会节能降耗。”在解读完《意见》)后,一些主管工业的地方官员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区域内能源产品资源税的价格,以反映能源产品真实价值。
“资源类产品以后绝大多数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肯定地对记者说。
然而,从煤电水气油地等六种资源类产品属性看,其中煤电水地受国内自供自给影响,已经达到了中国标准的市场化,石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只剩下天然气成为此次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最大难点。
此前,在成都召开的一个中国价格协会相关培训会议上,中石油财务总监王国樑对记者透露,受沿海地区需要建设近10座LNG(液化天然气的简称)气站的内需拉动,国内天然气等资源严重短缺。如果向国际市场采购,国际国内价差高达数倍。
以广东深圳大鹏湾LNG项目为例,这一项目2003年与澳大利亚签约时,到岸价仅为1.6元/立方米,而去年中海油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上海LNG项目参照到岸价就会达到2元/立方米,这还不算接收后的输转费用和管道建设费用。
这个按照国际惯例移植过来的价格水平与国内LNG供应价格形成鲜明对比。2006年,我国LNG出厂价仅为0.8元/立方米,而两年前更是只有0.58元。
“成都人每立方米天然气只花1元钱,这个价格他习惯了,现在让他花2元甚至更高,他显然不会接受。”王国樑说这给采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采购成本压力和销售压力。
以天然气为例,发改委目前的计划是每年将LNG价格逐步上浮5%~8%,直到大致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为止。与此对应的是,北京、上海的民用天然气涨价已经呼声颇高。
“资源类产品涨势不可逆转,但具体什么时候涨、涨多少还需要认真商议。”刘振秋表示,最难的天然气价格提速已然开始。
利益分配难题
“从谁消费谁买单的角度看,涨上去的价格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但是,多出来的这块利益是否真正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了?发改委必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长效机制,分多出来的利益最终能够反哺于消费者。”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士说。
在资源类产品即将涨价的趋势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谋划从中分得杯羹。而行业寡头更是为自己的利益不停游说。
“还有一点必须考虑,我国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偏低持续地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也要求我国适度提高此类产品价格。”前述研究人士表示,当所有这些利益交织在一起时,发改委必须考虑哪些是国家利益,哪些是百姓利益,而哪些又属于行业利益。他说,这也是《意见》去年11月就起草完毕,但至今未上报国务院的原因。
在多次呼吁给资源类产品提价的广东油气商会会长吴清标看来,价格杠杆将是促使人们节约能源不可或缺的工具。“从《意见》的改革方向看,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并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上述产品的定价中。
然而,在国家环保总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看来,问题并非一涨就能解决。“许多资源产地一谈环境保护就说没有钱,至少从利益分配上看,并不是所有的资金都会被用于资源开采地的环境保护,而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放在一起时,很难分清楚哪些资金是要用于环境保护,哪些资金是由于节约使用能源而产生出来的利润。”
他建议,在涨价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资金划拨为促使节能降耗专用,将来这些资金要完全划归国库,避免被一些行业寡头蚕食。相应,用于专门保护环境的资金比例也必须严格设定,其中企业多少、地方多少,这些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环境保护,都要专门监管,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