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3.15晚会上一段关于国内燃气市场相关产品内幕的曝光,使得二甲醚这一化工产品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
相关内容:在常州市晶益液化气储配站,他们以每吨6400元的价格买进液化气,再以每吨5900元卖出。记者注意到,在常州晶益液化气储配站停着运送液化气的车,2月20日一大早,记者跟随这辆车从储配站出发,两个小时后这辆车开进张家港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大门。十几分钟后,一名工作人员开始给这辆车充装。一个多小时以后,这辆车离开了张家港新能能源有限公司,返回常州。记者一路跟随,发现车并没有开进晶益液化气储配站,而是开进了常州市第三液化气充气站。记者在常州市第三液化气充气站以38元购买了一瓶液化气,这瓶液化气中二甲醚含量高达61.3%。记者随后又购买了晶益液化气储配站等四家的液化气,并送去进行检测,结果更是让记者大吃一惊。
二甲醚又称甲醚,简称DME。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或压缩液体,具有轻微醚香味。其相关化学性质与石油液化气相似。而甲醚作用众多:可以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由于其良好的易压缩、冷凝、汽化特性,使得二甲醚在制药、燃料、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许多独特的用途。如高纯度的二甲醚可代替氟里昂用作气溶胶喷射剂和致冷剂,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由于其良好的水溶性、油溶性,使得其应用范围大大优于丙烷、丁烷等石油化学品。代替甲醇用作甲醛生产的新原料,可以明显降低甲醛生产成本,在大型甲醛装置中更显示出其优越性。作为民用燃料气其储运、燃烧安全性,预混气热值和理论燃烧温度等性能指标均优于石油液化气,可作为城市管道煤气的调峰气、液化气掺混气。也是柴油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与甲醇燃料汽车相比,不存在汽车冷启动问题。它还是未来制取低碳烯烃的主要原料之一。
而近几年来,由于二甲醚产业链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90%以上的二甲醚均用于与液化气的掺杂使用上。但与液化气掺杂后,对其钢瓶的密封橡胶圈等有腐蚀作用,从而引发燃气泄露、甚至爆炸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与2008年3月下发了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通知明确规定,不准在民用液化气罐里充装二甲醚。但二甲醚的价格较为低廉,使得众多商贩看中其这一利益,暗自在民用液化气中掺杂,谋取暴利。从而形成了液化气市场的“潜规则”。然在一片的喊“打”声中,燃气市场多方均大喊“冤枉!”连连叫屈。
液化气“声声”无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有目共睹。而随着工业上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作为能源源头的石油的需求亦是水涨船高。而近几年国际局势变化多端,地缘政治、债务危机频频将原油价格推上高位。而原料的高位震荡,直接抬高国内炼化企业生产成本,鉴于成本转嫁原则,百姓生活成本亦是有增无减。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无处不在。许多清洁且价格低廉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天然气。众多城市规划纷纷上马,燃气管道的铺设,使得老百姓得到实惠。但受管道输送的局限性,天然气的普及仍有待解决,传统的燃气产品大户-液化气依旧是市场主要选择。但面对被侵蚀的市场份额,许多液化气厂商不断寻求出路,但时间短、效果好的方案始终难找。正常运营模式下的气站难以维持,加上不法商贩暗自操作(掺杂二甲醚),使得液化气市场零售利润竞争日益惨烈。为提升竞争实力,气站被迫也加入掺杂的行列。然一来二去,市场掺混比例不断扩大,“潜规则”进而形成。
二甲醚“大喊”冤枉
作为清洁型替代能源二甲醚曾有21世纪的绿色燃料的美誉,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得它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二甲醚的用途在多个领域得到认可,目前其应用领域有日用化工、制冷、染料、涂料、气溶胶的喷射剂等。而其中在工业领域中已经覆盖到冶金、玻璃、陶瓷、燃气锅炉和金属热加工处理等行业。另外,较高的十六烷值含量使其在作为车用燃料上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而我国政府正是根据我国 “缺油富煤”的能源结构,以及二甲醚清洁且具有部分能源的替代作用,从05年开始扶持二甲醚企业。据隆众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05年历经五年的发展,我国二甲醚装置产能仅为42.18万吨。而国家发改委在05年期间将其作为替代能源进行试验和推广后,经2006-2008年两年的时间,我国二甲醚产能一举突破600万吨大关,并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截止到目前我国二甲醚产能已达到年产1100万吨。
但由于产能上涨太快,早在前两年发改委有意调控煤化工在行业的投资占比;二甲醚国标滞后。反观二甲醚需求,由于液化气供应相对充裕,目前传统化工对二甲醚需求量小,限制了下游对二甲醚的需求。直接导致二甲醚需求单一化,并逐步沦为各地质检部门严打的对象。总之,二甲醚产能过盛是目前二甲醚被喊“打”的幕后推手。
终端用户更无辜
由于二甲醚的热值较低,大量与液化气掺杂后,用户的整体使用期间缩减,变相的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加之与液气掺杂后,对燃气钢瓶的密封装置有腐蚀,加大其在运输及使用时的安全隐患。而作为用户,一面是生活成本的抬高,一面是使用安全得不到保障,身心很无辜、很受伤。
面对此次曝光,燃气市场相关三方均显无辜。而在“打”声一片中,隆众资讯分析师司斌认为:燃气市场“潜规则”的曝光,并不是二甲醚的“世界末日”。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自身的价值。而对于现状的解决,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政府,除了检察机关加大市场掺杂的监察力度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颁布以及相关设施的定制安排到位。加大二甲醚的相关知识普及,逐步消除其在民众的负面影响,我们静待之。此外,社会也不要过分依赖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相关产业链产品的研发,扩大二甲醚市场的需求面,为甲醚市场达到良性、有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