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天然气主要有四类来源,分别是陆气、海气、LNG(液化天然气)进口、管道气进口。目前来看,这四类气源的产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国内天然气正处于资源结构矛盾突出、产业价值链亟待增值的局面。
再看全球,目前天然气主要市场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地区。自2005年以来,这三个区域的天然气供需呈现供给稳定、需求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北美价格冲高回落,LNG需求下降,LNG价格下降60%,至4.5万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约合1元/升);欧洲价格下降26%,需求下降12%,欧洲LNG价格为8.6万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约合1.9元/升);日本LNG价格为17.21万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约合3.8元/升),高价格抑制了亚太地区对LNG的需求。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天然气的重要消费国,其消费增速持续减缓,2014年我国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为1786亿立方米,比2013年增速下降了7.3%,也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17.4%。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工业用气增速受气价影响趋于下降,化工用气持续下降。
在全球天然气市场持续低迷,前景不明的大环境下,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相对饱和的宽松市场。BP曾做出预测,未来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将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各占27%的比例。也有预测数据表明,2025年亚太地区需求缺口约为2500万吨/年。
2015年,中国国内预计消费量为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比重为6.6%。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希望2020年我国达到表观消费量41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12%左右,实现“双倍增”,清洁能源将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作出巨大贡献。
除了“两个一百年”的政策鼓励,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调整也会促进这一清洁能源的推广。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罗佐县认为,从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考虑,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是现实可利用的手段,因此,天然气降价是大势所趋。
我们应注意到,天然气上游供应端压力和困难是局部、短期的,世界天然气供需正发生重大变化,对天然气产业发展抱有信心。
天然气产业的顶层规划、价格改革都为中国海油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面对多气源竞争,中国海油更应提防供给过剩的风险,做好市场定位,提高天然气市场竞争力,巩固、扩大市场份额,顺应国内天然气由供应型向需求驱动型转换的趋势,妥善平衡保供与供给过剩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应巩固东南、华南、华东、华北四个市场,扩展东北、华中市场,LNG与海气“两条腿”走路,海气上岸与LNG优势互补,同时合理规划“四气”(海上天然气、LNG、非常规气、煤制气)在资源池中的比例,就近销售,合理布局市场,也可通过融资租赁等途径破解公司战略性投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