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工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取得重要进展。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2014年9月,西南油气田主导制定的ISO 16960《天然气—硫化合物测定—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现我国天然气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开启在天然气技术国际标准化舞台上话语权的新局面。
作为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谁掌握标准制定权,谁就能赢得广泛的市场控制力和行业领导力。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届二次会议传递出清晰的声音: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将我国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是提升我国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两条腿走路: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
2010年以前,我国天然气工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以“引进来”为主,即翻译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010年以来,更加注重“走出去”,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舞台。截至目前,天然气标委会共研制53项技术标准,其中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57.8%;参与20余项国际标准制修订;1项国际标准和1项国际技术报告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实施。
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中亚、中缅和中俄等进口天然气业务高速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多气源、多品种、不同气质、不同压力的天然气进入长输管网统一输送调配的局面正在形成,对天然气国际贸易交接、跨国勘探开发和管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提出新要求。
以上游领域为例。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罗勤指出,世界上多数油气田天然气资源具有含水、含硫化氢、两相或多相的复杂特性,因此在钻井、完井和增产作业后,以及集输、处理和贸易交接过程中,“如何保证现场取样的有效性和代表性,保证对重要组分快速和准确测定,保证不同所有权各方有效实施分配计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的核心标准。”
目前,西方国家正在这些领域加快“标准竞争”。比如在气体和冷凝物分配测量、湿气测量及湿气取样技术方面,荷兰壳牌公司、美国CESSI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正借助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委员会平台,将其研究成果国际标准化。面对国际挑战,我国不仅要“迎上去”,紧密跟踪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向;还要“站上去”,站到国际标准的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国际标准和优势技术:“源于”但不“等于”
优势技术是国际标准的重要支撑。2014年,由西南油气田主导制定的《天然气—甲烷值计算》国际技术报告,以及《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先后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实施。
然而两者用时悬殊:前者基于国外技术,用时10余年;后者基于我国自有优势技术和国家标准,仅用3年多时间,便实现“后来者居上”。
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是我国在50余年天然气开发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检测技术。此前既不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也不被俄罗斯、中亚等资源输出国政府和企业承认,对我国进口天然气质量检测形成技术壁垒。
2011年起,西南油气田将这项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不仅推动了我国天然气工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步伐,更保障了我国在天然气国际贸易中的根本利益。
然而,并不是所有优势技术都能成为国际标准。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并且经济增长强劲,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面临的局面更复杂。《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的成功,还得益于工作组在协调不同国家利益时付出的努力。当美国专家对标准提出“缺项”质疑时,他们认同专家非原则性质疑,表示将继续通过实验,以技术报告形式弥补“缺项”;当乌克兰专家提出细节性技术意见时,他们妥善分配任务,齐心协力完善……
因此,加快国际标准化进程,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讲“理”,还要有“恒”,善于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
加强政策扶持:渠怎么挖,水就怎么流
“十三五”期间,天然气标委会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研究构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天然气产品分类及质量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发展上游领域取样、分析测试、湿气测量标准,解决上游领域天然气贸易交接的准确可靠问题,支撑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跨国合作,满足不同气质天然气进入长输管网统一、安全、平稳输送调配。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挖渠引水”的导向作用,解决人才和资金匮乏等难题。与会专家指出,国际标准化需要能“说”会“道”的人才。所谓“道”,首先指专业能力,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技术,因此国际标准化人才必须是技术专家、标准专家,其次是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组成的综合管理能力。所谓“说”,就是熟练掌握外语。目前,在我国天然气标准化领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同时,国际标准化也面临资金困难。由于国际标准化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益,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极易让行业组织和企业半途而废。
会议呼吁,国家和企业持续保持人才队伍和专家队伍培养,加强对国内技术归口单位的建设。例如选拔高素质和很强责任心的人才作为国际标准化的储备人才,以核心技术的发展为导向,配备相应硬件条件和科研项目予以长期支持,赋予足够的责权利并加强考核,提供各种语言和技术培训交流机会等等,进一步夯实国际标准化的人才基础。
■相关链接
“十二五”天然气
技术标准工作进展
◇完成了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天然气》《天然气能量的测定》等37项国行标的制修订,覆盖了天然气烃类及非烃类组成分析、物性参数测定和计算、硫化合物测定、水和烃含量测定、有害物测定等方面。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水平。
◇研制发布GB17820-2012《天然气》,提高一类气技术标准,推动天然气工业技术进步,保障进口天然气气质安全。
◇开展《页岩气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一系列围绕非常规天然气和天然气代用品的产品标准研制,支持国家非常规天然气和天然气代用品产业发展及长输管网安全平稳运行。
◇以产品标准为核心,配套取样和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及制修订,形成系列针对国际贸易的天然气检测方法标准。
◇加强天然气能量测量相关标准研制,推进天然气能量计量技术和标准的应用实施。
◇跟踪ISO/TC193上游领域标准制修订进展,开展天然气上游领域取样、分析测试及测量技术和标准研究,为形成上游领域国际和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9项硫化合物测定系列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三等奖,《天然气》、GB18047《车用压缩天然气》等标准成为指导我国自产和进口天然气开发、加工、输送、应用指南,为控制我国商品天然气质量提供了准则,对保证天然气管道等地面设施和以CNG、LNG为燃料的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对天然气国际合作和贸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相关新闻
关注天然气上下游硫含量测定
我国天然气国际标准起草有序推进
12月7日,记者从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获悉,2015年,由我国承担起草的《用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总硫含量》《用激光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两项国际标准正在有序推进。
这两项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均由西南油气田牵头承担,都是将国家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前者测定管输天然气总硫含量,后者测定未经净化天然气硫化氢含量。
据起草人周理、丁思家介绍,与已有的3种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相比,紫外荧光光谱法操作更简单、环保,抗干扰稳定性更强,广受国际关注。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专家已经主动加入标准起草工作组。
6月在米兰召开的国际天然气标准化组织第28届年会上,《用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总硫含量》草案获21个成员单位简单多数投票通过。按照国际专家组意见,起草工作组委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所属的10家实验室,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精密度试验,对标准草案进行数据补充。明年4月,工作组会议有望再次召开,对修改后的草案进行审查,提交委员会投票。这个国际标准预计在2017年通过发布。
在第28届年会上,《用激光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工作组由于其他国家专家不足未获通过,被注册为预备工作组。目前,预备工作组正积极完善立项草案,寻求荷兰、俄罗斯、美国等国专家支持,计划于近期进行第二次新工作组项目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