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中国人用竹子连成管道输送卤水,开启世界管道运输先河。管道作为工业时代继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有着更加安全、环保、节能和无污染等优势特点,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众多油气管道的建设。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油气输送管网不断完备,油气管道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近年来,随着众多大型跨国管道的建设,形成一张世界范围内的油气管道版图,管道运输为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能源调配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和35%。中国石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规划从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建设四大油气能源战略通道,全面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和油气骨干管网建设。
2007年8月18日,以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承建的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开工为标志,我国掀起第四次油气管道建设高潮。
8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回眸8年历程,一个个坚实的脚步铿锵而来,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如火如荼,捷报频传,中国长距离、大口径、高钢级油气管道建设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历史跨越,创造了许多新业绩新纪录,开创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中国管道建设史上写下壮丽篇章。
在宏伟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略截以下10个中国管道建设片段,与您共同感悟8年之变,感悟8年来的中国油气管道建设梦圆。
工程建设:开创世界管道建设奇迹
在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中,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统筹组织实施,在各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协助下,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与全体参建队伍一道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全力推进我国战略能源通道和油气骨干管网建设,以年均3850公里的速度完成3.08万公里建设任务,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40年的总和,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西二线、中俄原油管道等36个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先后打通西北、东北和西南三大陆上油气能源进口通道,与海上油气进口通道一起,形成我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建成连通海外、覆盖全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油气骨干管网布局。我国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承担中国70%的原油和99%的天然气运输,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近10亿人口从中受益,强健了中国体魄,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至此,管道作为第五种运输方式,在我国首次超过航空运输排名五大运输业第四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动脉。
亮点1
西北能源通道建成
西二线铸就世界管道建设丰碑
西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至香港,干线、支干线全长8704公里,沿线25个省市区300多座城市的4亿人口因此受益,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供应覆盖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一条天然气管道。这也是我国首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压力最高、输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1422亿元投资成为我国单体投资最大油气管道工程。西二线香港支线是我国首条跨区域、高压力、大口径海底管道。
西二线是目前世界上首条全部采用X80高钢级天然气管道,434万吨X80钢用钢量为全球已用总量的2.5倍,相当于40多艘世界上最大航母的用钢总量,比全球过去20年X80钢管道长度的总和还要多,X80用钢量和X80工程量全球最大。
西二线全部采用100%中国制造的X80钢管新产品,比进口价格低30%,节约投资约84亿元;与X70钢相比,节约钢材42万吨,节约投资42亿元;比建两条X70管道节省130亿元投资,输送效率提高15%,节省工程用地1.44亿平方米,减少大量环境扰动。
西二线土石方开挖8000万立方米,按1平方米断面堆放可绕地球赤道两周;线路焊接约76万道口,仅焊条用量6686吨;采购设备26万多台套;系统内外超过200个单位参与工程建设,打破天山冬季施工禁区,配套服务单位上千个,投入269个机组,动用机械设备近1.78万台套,先后有近5万人、55万人次投入工程建设中,是世界管道建设史上一项最为浩大的工程。
随着西二线和西三线(西段)的建成投产,与西气东输一线一起构成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网系统,联网里程4万公里,预计总投资超过4100亿元,基本覆盖我国27个省市区,能源“主动脉”的骨干联网作用凸现,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输送管网工程,并与中哈原油、中亚天然气管道一道,全面构筑了我国西北油气能源进口通道。
从西二线设计开始,中国石油以建设“大管网”理念,全盘布局我国管道供气安全应急保障网络,为后续工程建设和下游市场开发节省了大量投资,减少了大量工程量。经过8年多建设,我国大管网布局已基本形成,我国油气运输和供应保障初步形成管网化。
西二线这一超级工程,开创了国际国内管道建设众多纪录,堪称世界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此,西二线、西三线建设作为国家的辉煌成就,载入《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
亮点2
打通东北能源通道
漠大线挑战中国管道建设极限
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的东北通道,为我国首条穿越极寒之地、永冻土和大兴安岭森林地区原油管道。
管道沿线河流、森林、沼泽、冻土间隔分布,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极端严寒可达零下52.3摄氏度,积雪厚达1米以上,具有多项世界罕见的特殊性。尤其在经历了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后,大兴安岭正处于50年生态恢复期,生态极为脆弱与敏感。
由于其特殊的地区环境因素和工程特点不同,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的建设经验无法适用于漠大线建设,国内没有成熟施工经验可鉴,挑战我国油气管道工程建设的种种极限。
人们有理由对漠大线建设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1964年,8万铁道兵开进大兴安岭,修建了一条几乎与中俄原油管道并行的铁路——嫩江至漠河铁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用时18年,300多名铁道兵英灵留在了这里,几乎每隔两公里就长眠着一位英雄。有人曾说:“建设漠大线,可能付出多少代价?没人知道。”
中国石油以建设安全绿色环保科技管道为目标,投入安全专项资金8.85亿元、环保专项资金3.63亿元,与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单位联手攻关量身打造科技管道,对管道岛状、多冰的管道冻土施工世界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多年冻土地区管道施工技术、河流穿越等多项世界性难题,开创我国永冻土区管道施工先河等“八大工程之最”,填补我国管道建设穿越特殊(永冻土)寒冷地区的设计和施工空白。应用LED法识别出127项潜在危害,成功予以消除。严格执行“一盒火”等制度,形成“纵到底、横到边”,不留任何死角的全方位防火管控体系。为所有运输车辆配备雪地胎和防滑链,为每个机组配备人员轮休保温棚车,为员工配备适应高寒地区劳动保护用品等。
5000名参建将士,经过1年半艰苦奋战,漠大线管道一次建成投产,在国内首次实现低温、空管、冷投运和连续满负荷运行。工程建设全过程没有一人冻伤,没有一人感染疫情,没有一人伤亡,没有发生一起火灾,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环保事故,没有出现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创造了世界高寒地区工程建设的一个奇迹。
亮点3
打通西南能源通道
中缅管道创造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建设的第四条能源战略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途经滇黔桂3省区,穿越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接合处,81%为山区丘陵,沿线断裂带密布,地壳活动剧烈,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雨季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管道穿越瑞丽江、怒江、澜沧江3条国际河流及20多条大中型江河,共有64座山体隧道,在我国管道建设中首次采取三管并行、桥隧同跨等技术手段,国内外没有在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管道的标准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有众多世界级难题需要攻克,这些特点使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成为世界管道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之一。
此外,国内段工期紧张程度在中国管道建设历史上也前所未有。从2011年9月16日控制性隧道工程开工,线路工程2012年3月15日实验段开工建设,在境外段已经开工建设15个月的情况下,留给国内段的时间窗口只有14个月。美国管道建设专家巴斯特·格雷先后两次深入现场踏勘,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我所看到的最难建设的管道工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团队能在30个月内完成管道建设任务。”
中国石油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各种优质建设资源,联手各方全方位展开科技攻关,带领2万多名管道建设者,汇聚中国公路以及中铁系统等一流专业队伍,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开创我国管道建设50多项首次,确保工程优质安全环保推进。其中,澜沧江跨越工程更是开创了多项世界管道建设纪录。
澜沧江峡谷山顶至江底落差巨大,江水深达200米,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兰津古渡,素有“人间天河”之称。峡谷中的古霁虹铁索桥建于蜀汉时期,被称为“西南第一桥”。跨越现场峡谷风速最大每秒达33.6米,属12级飓风类型,是世界著名的“风洞”。澜沧江跨越是我国管道建设“第一难”控制性工程,为我国首例在悬索桥跨越中采用3管同桥的跨越工程,包括3管同隧、3管并行和“两隧一跨”,均为世界管道建设之最。
为此,工程采用1∶20世界上最大比例尺全桥模型风洞试验;首次在我国大跨度悬索管道跨越中采用刚性桥面,首次在跨越主缆施工中运用PPWS施工法。坚守“质量零缺陷、员工零伤害、环境零污染”三条红线,确保跨越工程安全完成,比预定工期提前4个月贯通。天堑变通途,我国西南能源战略通道最大“拦路虎”被攻克,筑就我国油气管道建设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这就是巴斯特·格雷眼中的管道建设奇迹:中国人战胜“驼峰航线”的巨大风险,穿越“十万大山”,克服发生在周边的多起地震灾害。2013年8月3日中缅天然气管道瑞禄段一次投产成功,事实上国内段用15个月就完成了工程建设并实现通气目标,工程建设全过程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零地灾伤害,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中国石油人在云贵高原铸起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pagebreak]亮点4
加快骨干管网建设
开创我国管道建设工程新纪录
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工程是中国管道建设第四次高潮的开篇工程,管道总长 3214 公里,横穿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建设里程最长、口径最大的成品油管道。管道在湖北武汉穿越长江天堑,开创我国管道建设和成品油管道定向钻首穿长江先河。
2010年12月20日,陕京三线与西二线成功衔接,并入全国天然气管网联网输气,与陕京一线、陕京二线、永唐秦管道、港清线(复线)、大港和华北储气库群等配套管线一起,形成陕京天然气管道系统,构筑我国华北地区最大天然气管网系统,有效缓解了北京市及环渤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兰成原油管道是我国连接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原油管道,为我国首条穿越蜀道天险的大口径原油管道工程,管道沿线穿越45个山体隧道,步步惊心。管道设计最高压力13.4兆帕,最大落差达2207米,是目前国内设计压力最高、落差最大的长输油品管道。
锦郑成品油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北油南调”的一项战略工程,对东北炼化企业加快发展、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建设中,采用5次连续水平定向穿越黄河,穿越段管线长度11.67公里,为我国管道工程单次穿越黄河最长油气管道。
2013年7月18日,西三线(西段)在宁夏中卫成功穿越黄河。这是我国大口径管道首次盾构穿越黄河,也是目前我国能源管道中口径最大、海拔最高的盾构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可以铺设两条直径1219毫米的天然气管道,每年至少可以输送600亿立方米天然气。
隧道群施工管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8年多来,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共组织建设总长度超过250公里的隧道255条,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工程量之大、地理地质条件之复杂、风险之巨大,为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的首次。这些隧道分布在我国29个省区市,穿越天山、秦巴山、武夷山等大型山脉,以及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全面调集我国军队、铁路和公路等各方面隧道施工最强技术力量和优势资源,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隧道群施工建设管理、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环保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管道焊接刷新全国新纪录。2012年10月18日,管道焊接里程32公里,开创我国管道建设单日焊接里程最高纪录。2012年10月第三周,在中缅管道、西三线、中贵线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当周完成管道焊接208公里,开创我国管道建设周焊接里程最高纪录。2012年10月,中国石油国内油气管道建设焊接里程807公里,开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单月焊接里程最高纪录。2012年,中国石油管道焊接里程突破7000公里,创下我国管道建设年度焊接最高纪录,标志着中国石油年管道建设能力已达到7500公里,我国管道建设整体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亮点5
天然气管网时代到来
我国油气骨干管网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10月20日,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通过中贵线把中缅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管网系统联连在一起,首次实现我国天然气骨干管网互联互通,将西一线、西二线、中缅天然气和塔里木气区、长庆气区、川渝气区甚至陕京系统连成一体,把我国在建和已建20条管道连成一张超过4万公里的天然气管网。
至此,中国已建成天然气管道6.9万公里,干线管网总输气能力每年超1700亿立方米,建成西北(新疆)、华北(鄂尔多斯)、西南(川渝滇黔桂)、东北和海上向中东部地区输气的五大跨区域天然气主干管道系统;初步形成以西一线、西二线、陕京线系统、川气东送、中缅天然气、中贵线及忠武线等为骨干管道,兰银复线、淮武线、冀宁线为联络线的全国性基干管网;实现四大气区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三大主力市场的链接,形成“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应格局,使我国基本实现天然气管网化和气源地多元化,开启我国天然气管网时代,覆盖人口超过5亿人,成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辐射地域面积最广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比例也由2006年的3%提高到目前的6%。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约占全国的78%,天然气供应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同时,中哈、中俄、中缅、兰成、长呼等原油管道,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部和西南地区形成区域性原油输油管网,促进了我国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长江、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为主的原油和化工加工基地战略布局的构建与实现,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民生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以兰成渝、兰郑长、呼包鄂等为代表的成品油管道,在我国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成了骨干输油管道,初步形成“西油东送、北油南下”格局。
中国油气骨干管网格局的形成,缓解了我国能源之渴,把中亚、俄罗斯、缅甸和我国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相关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激活了沿线钢铁、水泥、建筑和机械电子等企业发展潜能,在古丝绸之路上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和能源丝路文化,成为“一带一路”能源通道和标志性工程之一,对提高沿线各国民众生活品质、城市品牌和竞争力正在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创新管理:开辟中国管道建设全新格局
面对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管道项目群集中建设,针对传统管道建设管理模式的瓶颈和短板,为充分发挥中国石油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整体优势,解决传统模式下管道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中国石油做出管道建设与生产运营分开运作的决策,实行“建管分离”新体制新机制。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于2007年2月15日成立,代表集团公司对新建长输管道实施专业化集中统一运作与组织管理。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深入践行“建管分离”新体制新机制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石油整体优势,科学谋划,创新驱动,努力提高管道建设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特点、并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管道建设管理模式,圆满完成中国石油赋予的各项建设任务。
亮点6
“建管分离”变革创新
助推管道建设实现科学协调发展
“建管分离”变革是中国石油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与传统模式相比,“建管分离”将过去多层级管理转变为所有项目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组织里运作,大规模项目群建设实现专业管理和管理优化,确保组织机构的单一高效、工程建设实现跨项目跨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和投资的专款专用,不仅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建设资金在集团公司严格监督下做到了规范使用和一级管理,而且运营单位通过提前介入参与工程质量监督,集团公司利益实现最大化。
新体制一改过去一个项目多次招标变成多个项目一次招标,由过去“多对多”变成“一对多”,实现各种资源向中国石油的自动集合,有效把内部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需求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化了资源配置,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确保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发挥,在管材实施规模上更是超过国际同行20年的业绩,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大面积实现国产化,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8年多来,“建管分离”优势从6方面得到集中体现:
——中国石油管道建设专业化、集约化、一体化优势得到体现,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承担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的三大陆上通道和国家骨干管网的建设任务,包括西二线和西三线等46个项目,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目前,已建设完成管道里程3.08万公里,36个项目建成投产,覆盖我国30个省区市,基本建成连通海外、覆盖全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油气骨干管网。同时,在西二线、漠大线、中缅等项目群建设中,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工程奖、建设质量样板工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态文明工程、优质安装工程奖、科技进步奖、工程造价成果奖、优秀勘察工程奖、优秀工程设计奖、用户满意奖等,共计96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9个,实现科学、协调、高效、健康发展。
——通过全面推行“业主+监理(PMC)+EPC”建设模式和分段式EPC、隧道工程EPC、多项目合并招标等管理创新,促进了设计、施工和采办环节的有机统一,健全和完善承包商绩效考核和市场竞争机制,对系统内外240余家主体施工、监理检测、隧道及各类供应商、服务商进行科学调派和统筹配置,EPC总承包管理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为我国成功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道建设EPC总承包队伍,我国管道建设年施工能力达到7500公里。
——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石油特点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组织管理模式,确立我国首套油气管道建设现代管理体系流程及设计、施工标准,建立我国管道建设最全法律法规汇编和首套法律实用指南,实现管道建设由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向程序化、标准化管理转变,以及项目群在统一体系、流程、标准和管理平台上运行,成功打造一支国内一流的高素质管道建设项目群管理团队。截至目前,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统筹组织240余家单位参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各方参建人员约9万人,创造管理人员314人与各参建人员1/286的团队管理模式,取得一大批项目建设成果。如果按照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建设40多条管道,至少成立10到20个项目部,动用3千人到5千人的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而“建管分离”新体制新机制,以集约化优势推动我国管道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项目群物资集中采办,管材节资超过48亿元,关键设备节资率超过10%,节约材耗6.84亿元,管材材耗由2010年之前的1.085下降至目前的1.055,制管及防腐监造费用由34元/吨下降至21.5元/吨,累计降低采购成本110亿元;充分发挥项目群管理优势,对物资进行跨项目调剂使用。
——严格投资管控,建立起完善的投资指标绩效考核制度。完成3.56万条估概算数据和4.61万条工程费用分解数据入库,建立6508个合同台账数据,实现估概算、合同金额和结算数据综合对比分析,为投资控制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在征地、补偿等费用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各项目投资。
——中国石油发挥整体优势,借助各方审计监察力量全面强化全过程、全流程监督管理,国家审计署连续几年对西二线等项目跟踪审计,完成投资近2600亿元,共接受内外部各类检查105次,审计涉及资金1787.52亿元,节约投资3.57亿元,截至目前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亮点7
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管道建设文物保护工作全国领先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承建的长输管道项目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推进管道建设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石油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成立油气管道工程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负责与国家文物局的日常联络协调工作。这是我国油气管道建设领域首个文物保护框架协议,对统筹处理管道项目群建设与加强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全面推行“管道建设大发展,文物保护必须优先”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超前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在项目可研和设计前期主动与各级文物保护部门沟通协调,与各级地方文物部门、第三方监理和飞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现场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各项文物保护措施的执行到位。同时,国家审计署和中国石油联合监督办对管道建设文物保护工作展开跟踪监督,为管道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为保护古长城,甘肃境内8处古长城施工采用顶管从地下深处穿越,每处增加近20万元投入。为不惊动英勇捐躯在松山的6000多名抗日将士,不影响抗战遗址,中缅油气管道绕道松山1公里远,增加投资1000多万元,静静地从远处走过。在宁夏,考古勘探近百万平方米,发掘文物点11处,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时期,对研究宁夏历史文化将有很大帮助。
迄今,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签署油气管道文物保护委托合同涉及30个项目,支付上亿元文物保护费,为保护文物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巨大,文物保护范围覆盖所有管道工程施工区域,实施保护长度超过2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文物破坏事件,实现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得到沿线文物部门和国家文物局好评。
我国考古专家陈伟指出:“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这套做法,应该成为其他工程建设的一个样板、一个典型,值得推广。”
科技创新:铸就世界管道建设亮点
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动力。在加快油气管道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国产化,是贯穿我国第四次管道建设高潮的一条主线。中国石油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敢为人先,以科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瞄准世界管道建设前沿科技和最高水平,全面落实重大基础设施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以重大建设项目为依托,先后组织开展X80、X90和X100钢管及大变形钢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工作,在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大力推动我国管道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的创新水平及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pagebreak]《我国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亮点8
瞄准世界管道科技前沿
管道建设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集群式、大规模管道建设为高钢级管材研发等带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石油统一组织领导下,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充分发挥“四个统一”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约化优势,积极开展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全面推动我国高钢级管材、国产压缩机等管道建设相关材料设备的国产化研发进程,实现电驱和燃驱压缩机组及大口径高压阀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中国长距离、大口径、高钢级油气管道建设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跨越,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我国高钢级、大口径钢管规模化生产产业链,我国管道钢铁技术、制管技术及管件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三级跳”,成为世界管道建设的精彩亮点。
美欧俄管道由于建设早,大多采用X52、X60管线钢,而中国从管道建设起步开始目标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规模采用X60、X65、X70、X80,甚至更高级别管线钢,大大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后发优势明显,走在世界最前列。目前,X60、X70级管线钢,中国具备稳定生产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X80级管线钢、X70大变形钢全面实现国产化,质量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为龙头,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组织完成X90钢管首轮小批试制,相关工艺也已进入工业化试制,可使我国管道年输送量从西二线的每年300亿立方米提高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每年450亿立方米;攻克大口径高钢级三通壁厚设计难题,成功应用于西三线建设;首次完成我国0.8高强度设计系数工业化应用,在西三线西段一类地区成功应用,同比节约钢材1.26万吨,减少投资1亿元,在今后管道建设中将节约投资数十亿元。
目前,中国管线钢钢级形成X60、X65、X70、X80系列化,X90级钢管已小批量试制,X100、X120级管线钢已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已具备X52至X120级系列管线钢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施工攻克世界难题的能力。攻克X80钢管断裂控制及大规模应用技术,形成新一代数字设计、高效施工、非开挖穿越管道建设技术,创新高凝原油综合改性输送技术,实现20兆瓦级电驱、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和48英寸全焊接球阀国产化,创新大型复杂油气管网集中调控与风险预控技术,催生了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工业的全面升级,中国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投资节约20%以上,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国家工业体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媲美的硬实力。
同时,我国管道建设首次在地震九度区、活动地震断裂带穿越、地质灾害影响段采用X70级大变形钢管;首次采用国产X80大应变钢;首次在云贵高原开展“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科技攻关;首次开展“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方法研究”和“大变形钢管关键技术指标与技术条件研究”;首次采用无应力水平口对接施工技术和补口新技术;首次采用站场测量控制新技术;首次采用GPS连续运行参考站技术;首次应用卫星高清遥感影像制作油气管道站场区域位置技术;建成我国最大管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创造了一大批全新工法,申请专利300多项。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我国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颁奖。
安全环保: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工程
油气管道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在大规模管道建设中,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牢固树立“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坚持“防治结合、重防兼治、规范程序、强化监管”原则,不断升级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持续推进体系流程建设,狠抓过程管理,全力提高质量安全环保管理水平,精心打造优质工程、安全工程、放心工程和绿色工程,努力实现管道建设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在加快推进能源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的同时,以更高的管道建设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亮点9
筑牢“天字号”工程
实施质量管理黑名单和飞检制度
为督促参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防止和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出台《质量事故管理办法》,开启我国管道建设领域质量管理黑名单先河。凡被纳入黑名单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不得再参与或在规定年限之内不得参与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的工程建设,杜绝“肇事者”改头换面异地揽活现象的发生。至今,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29个责任单位和25名责任人分别受到通报批评、罚款、离岗培训、进入不良记录、清退等处理。
为强化工程建设过程管控,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全面推行飞检制度,即通过聘请中国船级认证社作为第三方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采取不定期方式,对各施工参建单位展开突击检查。多年来,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组织开展质量安全、环保、防腐和埋深、设备制造监造飞检等近50次。
多种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各方责任的落实,从根本上了遏制违法违规和执行落实不到位的行为,促进参建各方基础工作建设,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环保水平:西二线(西段)建设开创一次焊接合格率100%和连续焊接2035道口无返修的全国最高纪录;西二线香港海底管道30年免维修开创我国管道建设质量最高标准,工程建设以零整改实现一次投产成功,创造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质量最高最好纪录;西二线(西段)清管试验段获得成功,首开国内最大口径1219毫米管道清管先河,管道经历高压力运行考验,始终保持安全平稳运行,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管道建设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克服“三高四活跃”世界级难题,漠大线攻克高寒地区施工技术难题,兰成原油管道穿越蜀道天险,全面实现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零地灾伤害。
亮点10
推进绿色管道建设
建成我国石油工业首个生态文明工程
“建设能源通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国有企业的担当。守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以这样的认识创新管理理念,推进绿色管道建设,率先在我国石油工业领域开展绿色生态文明管道工程建设。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管道工程建设发展创新的主要内容,针对国际上从未涉足的频发强震断裂带、云贵川高山峡谷等特殊地区,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会同相关各方,研发并形成新一代数字设计、高效施工、非开挖穿越的绿色管道建设技术,采用多管并行、同隧、同跨、同沟等全新设计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和环境扰动,仅中缅油气管道就节省投资25亿元。
西二线(西段)穿越西北天山林场和赛里木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率我国企业之先自主提出开展专项生态修复工作,邀请国家环保部、水利部、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制定全线生态修复规划,聘请专业部门做好恢复植被工作。经过3年努力,管道经过地带生态全部得到恢复,西二线(西段)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在西二线香港海底管道工程实施海洋环境及渔业资源修复项目,放流200万尾黑鲷鱼苗,大鹏湾和大亚湾周边海域的黑鲷鱼捕捞量每年可增加100吨,海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也将得到有效改善。在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建设中,投入专项补偿用于保护区鱼类增殖站建设、增殖放流和运转、江鳕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水质及水生生物监测监管等,在首期放流53万尾鱼苗的基础上,每年放流20万~50万尾冷水鱼,让中俄两国边境水域的生态和人民受益。
在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建设中,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定量环境风险评价理念,率全国企业之先主动提出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开创“一次性通过”等一系列全新理念,制定下发《油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设计规范》等一系列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对工程实施全面环境监理,这些举措在全国各生产建设行业中均为首次。推进实施“隧道渣场、穿跨越工程、石漠化治理、土地复耕、植被恢复”五类示范工程,为我国石油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规范,成功探索出我国首套绿色生态管道建设理论体系,并在西三线东段、锦郑成品油管道建设全面推广。2015年3月,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为我国石油工业水土保持树立了一个样板,提升了中国管道建设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水利部专家评审组指出:“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这套成功做法要大力宣传,并在全国推广,可将这一案例纳入今后的中学生教材,从中学生开始培养国民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至今,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取得西二线、漠大线、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等35项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批复,水利部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结论表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通过严控作业带宽度,改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临时占地利用率等措施,1.65万公里管道共计减少土地扰动面积1.63万公顷、恢复植被0.8万公顷、恢复耕地1.6万公顷;平均每建设1公里管道,恢复植被4700平方米、恢复耕地近1万平方米;水土保持防治目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批复目标值。
为此,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受到以水利部为首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广泛好评,先后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命名为“黄河流域(片)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和“松辽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其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管理成果,获“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水利部各流域组织的水土保持学习研讨班上,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多次受邀推广介绍水土保持管理经验和做法,《管道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等程序文件入选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培训教材,向各行业推广,树立了中国石油自觉承担“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央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