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天然气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2014年,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为135亿立方米/人,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6.0%;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467立方米/人和23.7%。对照发达国家天然气市场发展规律,当前中国天然气市场尚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按照目前世界人均天然气消费水平估算,中国14亿人口至少能创造超过6500亿立方米的市场空间。
长期来看,经济因素是决定天然气需求能否增长的根本因素;短期来看,气价下调可能会提高潜在需求用户的用气意愿和支付能力。尽管挑战重重,但未来中国天然气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接近3000亿立方米,2030年将超过4500亿立方米,其间需求增速为9%;若政策得当,天然气需求在2020年有望达到33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5000亿立方米以上,需求增速再度恢复两位数,达到11%~12%。
2大气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煤炭消费国和主要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已多次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减排的庄严承诺。2015年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赴法国巴黎出席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活动并发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坚持低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中国承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这不仅会带动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在政策到位的情况下,也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消费的增长。
3天然气的发展空间在于替代煤炭
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兴的化石能源品种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且没有自己的市场,自始至终是通过替代其他类型能源实现自身发展的,替代的能源品种有汽油、甲醇、燃料油、煤炭、液化石油气、电能、柴油。从目前的情况看,替代煤炭潜力最大且最为现实。
从国外的经验看,气代煤先从工业燃料和化工转化领域开始,最后推向发电领域。因此,目前发达国家“硕果仅存”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电领域,发电用煤在美国占90%,在德国占80%,在韩国占60%(另有28%用于炼焦),在日本占53%(另有32%用于炼焦)。中国的气代煤替代路径也应如此。目前,中国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费只占46%,另外50%左右用于供热、化工转化、工业燃料等领域。如果这50%左右用于供热、工业燃料等的煤炭能够被新能源和天然气分别均等替代,那么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由当前的66%下降到33%左右,天然气占比则相应增加15%左右,达到20%以上,与国际平均水平看齐。
未来中国天然气替代煤炭市场空间巨大,预计“十三五”期间气代煤需求量为112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替代需求最大,占47%;发电替代需求占37%;供热替代需求占16%。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气代煤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因为这些地区既是煤炭消费密集地区,又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是减少煤炭使用的重点地区。特别是燃煤电厂集中地区减排压力较大,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为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相关政策建议
1深化市场改革
近两年来,为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包括开放天然气基础设施、成立并运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价格改革、新疆常规油气田向社会资本开放招标等。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天然气市场在价格管理机制、市场开放度、天然气的竞争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建议首先要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解决居民与工业用气价格倒挂、交叉补贴等问题,缩短调价周期,完善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其次加快电力市场改革,建立电价和热价与气价的传导机制,完善调峰发电价格机制;此外,还要优化管网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减少中间环节,放开大用户直购,推动热值计量计价等。
2加大环保力度
高效清洁的天然气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革命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外天然气市场供应宽松,与中亚资源国的天然气合作顺利推进等,为中国大力发展以气代煤提供了有利时机和资源保障。
因此,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并落实到位,以政策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积极倡导天然气替代煤炭的发展路线,加快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并将其从沿海向内陆城市推广,在大中城市设立“无燃煤区”;研究征收碳税或环境税,以体现不同能源的生态补偿成本。
3促进产业发展
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行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方面。建议国家鼓励天然气、电力企业加强合作,纵向一体化发展;加强燃气轮机技术研发,努力降低设备购置和养护成本;对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给予投融资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做好煤炭行业升级疏导,给予资源性城市特殊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