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企业 » 燃气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石油集团油气生产业务提质增效调查

日期:2016-05-18    来源:中国石油报

国际燃气网

2016
05/18
14: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石化 油气

    近日,西部某油田某区块一口重点井试油,指挥部人员围桌而坐,屏气等待公布数据。 
 
  “新井试油日产量30吨。”数据一公布,勘探人员如释重负,起身击掌相庆。另一边的开发人员却紧张追问:“生产压差是多少?” 
 
  “12兆帕。”听到这个数字,开发人员的目光顿时黯淡下来,高压差对他们而言,代表地层渗透性不够好,也就意味着未来新井后劲或许不足。 
 
  同一口井、同一组数据,勘探与开发为何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在东部某油田,这种分歧甚至演变成不可言说的“秘密”。“集团公司反复强调效益产量,可一季度勘探提交那么多储量,看着数字不少,部分动不了,部分动1吨亏1吨,这让我怎么弄?”这个油田开发处负责人说。 
 
  另一方勘探负责人也倍感委屈:“老区块滚动开发多年,能寻摸出来一点新增储量已属不易。开发挖不出效益,却怪罪到我们头上。”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十二五”期间已探明油气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很大比例。新增探明储量有的因为技术考量暂时难以动用,有的因为经济评估暂时不可动用,部分单位甚至出现勘探年年丰收、产量却越来越吃紧的现象。这是勘探提供的原料不好,还是开发的技艺不精? 
 
  勘探开发一体化提了多年,但在部分单位,考核机制和ERP投资系统仍是两条平行线,勘探和开发看起来有先有后,心理隔阂也就随之产生。 
 
  “同样遭遇低油价,凭什么我们投资缩减,勘探投资却丝毫未动?”在西部某油田开发负责人看来,低油价不可怕,投资压缩大家一起扛,可这种“不公平”着实让他心里不舒服。 
 
  辽河油田一名勘探人员也表示很困惑:“每次开发年会上,领导都让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可放开手脚就意味着要冒风险。问题是,风险真的来了谁担责?” 
 
  同是油田两大业务部门,地位和作用同样重要,勘探与开发从各自业务角度考虑,本无过错,但放在油田整体发展大局下,这种本位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道理就像种地和做饭。收成好时,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可收成不好,米的质量开始下降,考验厨师手艺的时候就到了。双方开始为能不能做出好饭产生争执了。 
 
  一方面认为米糙做不出好饭,另一方面认为责不在米,而在厨艺不够精。随着低油价下效益储量和产量观念的增强,勘探与开发的这种“米炊之困”更加凸显。它们的二元矛盾,究竟是勘探之过,还是开发之责?是体制机制之困,还是彼此衔接之惑? 
 
  “勘探和开发,表面上是储量和产量的矛盾,问题反映到地下,其实根源还在地上。”玉门油田开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现在我们米炊之困的源头在于勘探开发一体化要求下,虽然一些部门、人力、资源在尽可能相互配合,但是真正的观念层面的融合还不够。 
 
  以勘探和开发的分工考核为例,如今试油仍是两者的“交接棒”,勘探找储量、开发上产量,各自耕耘一亩三分地。低油价下,勘探考核从储量转向效益储量,开发考核从产量调整到效益产量,虽然都把经济性放在了第一位,但仍缺乏整体考核坐标系。 
 
  “以上这些问题暴露出的是勘探与开发在认识上的局限。”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名专家打了个比方,在国外,地质家看到更多的是一沓一沓的钱,相对关心效益;而在国内,地质家看到更多的是一桶一桶的油,相对关心储量。 
 
  勘探人一般很少向后延伸思考产量,认为没有开发出来,是开发人能力不够。开发的人也很少向前延展思考储量,只是盯着自己的任务完成就好,勘探储量也不一定全部成为实打实的产量。 
 
  “这种现象是油田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东方物探一名地质勘探专家从历史角度剖析,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阶段,新油田既需要勘探开疆破土,又需要开发快速建产,勘探与开发分头管理更符合当时发展条件下对于效率的要求。 
 
  随着油气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开发界限相对模糊,一盘棋思考、一体化运作,更能满足地下油气变化和地上行业技术发展需要。与之相随,勘探与开发的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同样应与时俱进,跟上油气发展步伐。 
 
  评价考核机制,是打开提质增效大门的钥匙,还是束缚手脚的绳索? 
 
  没有足够的储量,油田上产稳产持续发展基础不牢。过低的探井成功率,会制约找油成本的控制,低油价下更是难保效益。二者的平衡犹如走钢丝,既考验胆量又考验技术。 
 
  效益指挥棒下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激发活力,使用不当也会挫伤积极性,甚至阻碍发展。 
 
  “十二五”期间,东部某油田油气勘探年年报捷,但可供下年度建产的储量落实率不足50%。生产经营组织面临很大困扰,产能建设、地面建设方案不断调整,生产计划、投资计划不断变更。 
 
  责任的板子该往哪儿打?是勘探,还是开发?可是数据显示,目前已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中,该油田动用率分别高达84%和88%,剩下的都集中在稠油、致密油等领域,技术要求高、开采难度大、边际效益差,有储量、难有产量。开发部门用数字说话:“能动用的都动用了,剩下的动不了也没办法。” 
[pagebreak]
 
  这样看,似乎都不该挨板子。那问题出在哪里? 
 
  “有什么样的考核,就有什么样的导向。”一名油田管理者说,问题出在指挥棒上。 
 
  从考核机制上看,国内惯用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评价油气勘探成果。西部某油田专家指出,相比国际通用准则SEC储量,传统“老三样”重数量、轻质量。 
 
  简单地讲,SEC储量就是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更加强调储量的经济性。该油田财务处的许峰(化名)说:“通过SEC评定的储量才能换回真金白银的效益,传统储量标准与经济效益的要求有些脱节。” 
 
  在该油田的最新年度报告中,SEC储量与“老三样”一起出现。1000多万吨的探明储量,标定成SEC储量的只有100万吨左右,转换率约10%。来自油田勘探部的技术人员说:“两种统计口径数据相差越大,表明油气资源品质劣化越严重。” 
 
  多年来,在担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使命和责任的重担下,需要一定量的油气储量、产量做保障。以往对量的过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质的考量。油价断崖式跳水,效益之困水落石出,也让我们的传统思维与国际油气规则的冲撞加剧。许峰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所在:“脚步已经迈进市场经济,考核标准却还有计划思维的痕迹。” 
 
  多年来,探井成功率一直是勘探业务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在更加强调效益勘探的低油价下,成功率更是成为大多数油田强化考核的重要指标。采访中,不少勘探人员特别是负责井位提交的技术人员表示,在储量与成功率的双重考核下“压力山大”。 
 
  相比储量的定量考核,成功率更偏重定性。一口探井有油气就是成功,反之就是失败。在相对贫油、少气的地质条件面前,特别是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域,面对高风险,勘探人觉得憋屈:“要保成功率就得少打井,没有一定数量的探井又难以完成储量,左右都是个难!” 
 
  储量的多与少和成功率的高与低之间的矛盾,以及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考核,加大了效益勘探的平衡难度。同样钻10口井,假若只成功1口而找到可观储量,或者5口成功井只发现少量储量。成功率一个高、一个低,高的捡到芝麻,低的反而可能抱到西瓜。“这样片面考核成功率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的地质条件。”基层勘探人员说。 
 
  定性还是定量?油气勘探开发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让这道选择题的解答不会如算术那么简单。没有足够的储量,油田上产稳产持续发展基础不牢。过低的探井成功率,也会制约找油成本的控制,低油价下更是难保效益。二者的平衡犹如走钢丝,既考验胆量又考验技术。 
 
  玉门油田2016年对探井成功率不再提硬指标。油田负责人表示:“不考核成功率更有利于鼓励勘探工作者着眼长远,沉下心来寻求战略新发现和新突破。” 
 
  不考核成功率,需要勇气也需要资本。相关专家指出,在大多数油田,稳产上产的压力加大了储量产量与成功率的平衡难度。 
 
  成功率虽然没有写入绩效合同,但开发人向来有“井不落空”的自我要求。某油田开发部工程师赵元昌(化名)说:“不容许出错的老观念也该改改了。” 
 
  勘探人找到储量画好含油框框,开发人在框框里布井、钻井、采油,这是老传统。赵元昌指出,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今天,等不及摸清地下情况开发就提前介入了,哪能保证口口都咬在“肉”上!他还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边勘探边开发好比闭着眼睛挖土豆,要想把土豆挖光就不能要求每一锄头都在地头里。 
 
  对于落空井,赵元昌也有独特的理解。他形象地说,开发就是围绕出油井一圈圈向周边扩展,出现了空井说明越过了油藏边界,由此也摸准了含油边界。用钻井证实地下油藏边界最靠谱,没有空井就找不到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井、失败井都有功劳,空井不空。 
 
  在某区块滚动勘探开发中,从南部边缘钻下一口扩边井,未遇油层。改为向东侧钻,仍未遇到油层。后来仔细研究向北回收侧钻,终于获得工业油流。这个油田开发部负责人说:“一口井两次侧钻,从两个方向找准了含油边界,完成了3口井的任务,钻井费用比钻2口井还要少。成功率的数字不好看,可从效益上看值了。” 
 
  勘探找油,开发采油,这是石油行业多年传统。业务先天属性决定了分工不同。储量与产量,各负其责。投资与成本,分账核算。有关专家指出,面对管理模式的一体化新要求,分段割裂的考核旧机制要跟进,否则犹如两条平行线,难以交会在效益焦点上。 
 
  以储量作为勘探考核重要指标的老传统,正在变化。吐哈油田2016年度的内部考核指标上,新增SEC储量的任务同时压在了勘探与开发肩上,后者占比接近1/5。 
 
  东部某油田的步子迈得更大,从2013年开始就将探明储量的考核转给开发部门,改写了勘探肩负“老三样”的传统。实施当年,这个油田仅用上年一半的投资,就完成全年勘探储量任务,且新增储量百分之百可以升级动用。 
 
  吐哈油田开发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发人搞勘探,让产量意识推动传统地质勘探向商业勘探转变,有助于加快探明储量向证实已开发储量(PD)转变,从而缓解资源品质劣化带来的储量与产量矛盾。 
 
  经营机制之困,采油厂体会更深。经营管理上,收支两条线。东部某油田一个采油厂负责人说,油气生产的只负责成本控制,产出的油气价格是多少、卖出多少钱与己无关,怎么能感受油价压力?基层采油工也质疑:“产量由上级定,成本指标由上级下,在计划体制下让我们如何追求市场经济的效益?” 
[pagebreak]
 
  效益指挥棒下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打开提质增效大门的钥匙,还是束缚手脚的绳索?在一些油气田管理者眼里,那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激发活力,使用不当也会挫伤积极性,甚至阻碍发展。在“两新两高”体制机制创新发轫的西部油区,正在探索投资成本“一体化运营”、产量投资“三年打包”考核等改革试点,为用好效益指挥棒蹚路。 
 
  勘探开发的专业化和一体化,向左走、向右走? 
 
  勘探评价是前锋,开发踢的是中场,搞采收率的是后卫。一体化中,3个职能互有交叉,勘探给开发提供好区块,开发进一步试验,验证储量或区块的好坏。 
 
  摘掉固守传统的紧箍,点亮思想解放的灯火。找准与提质增效挡位最匹配的油门和速度,一体化或者专业化,没有谁优劣,只有谁适合,没有谁最好,只有谁更好。 
 
  低油价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很多高油价时看不到的东西。 
 
  某西部油田近年在滚动勘探中又“抱出”了一个不错的“金娃娃”,问是谁发现的,勘探、开发和采油厂都抢着说主要贡献者是自己。 
 
  而在另一个油田,一个错误的打井决策造成投资损失。油田问责,勘探、开发、采油厂都说与己无关。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权责利如何界定?左右手、前后脚,距离手拉手、齐步走到底还有多远? 
 
  玉门油田开发部一位工作人员说,一体化后职责不好界定,容易扯皮。“作为有一定风险,不作为没有责任。还是传统的本位主义观念在作怪,导致配合不到一块。” 
 
  “虽然现在大家在极力消除这种嫌隙,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需要时间。”一名搞勘探的地质人员说。 
 
  但时间不等人。思想观念新与旧的碰撞不可避免,生产流程先与后的顺序无法回避。这是现实的挑战,也是观念的超越。要突破,要攀登,勘探开发有更为艰难的路要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必须更新观念、废除旧传统、打破惯性,加强双方的深度联合,纠正各自的本位主义,寻找1+1>2的可能路径和模式,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彼此既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 
 
  这种理想的画面,玉门油田负责人已经想过很多次了。 
 
  作为共和国第一批油田,玉门油田正遭遇巨大的现实困境。“在勘探上,新领域和目标准备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已认识到的领域勘探程度已较高,油气资源明显接替不足。在开发上,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由于单井产量低、稳产上产难度大,油气操作成本经过多年的不断压缩,可降空间已越来越小,加上后期开发效益下滑明显,成本压力重如巨石。”陈建军说。 
 
  立足弹丸之地,寻找成本突破。低油价的挤压,让玉门比以往更渴望勘探开发一体化。“在低油价下,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体现出了巨大优势。勘探和开发共享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集中精力在效益上做文章。” 
 
  以前分为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现在为确保钻井命中率,将勘探井当开发井打;以前开发部实施的工程,现在采油厂和开发部绑定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跟玉门一样,吐哈也在极力谋求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2013年以来的玉北二叠系、三塘湖火山岩和致密油,就是当年获得勘探突破的。吐哈油田开发部副主任杨明强说:“如果在10年、20年前,勘探找到储量提供给开发,最快也得5年。而现在,依靠勘探开发一体化,从发现到规模建成,也就两三年。” 
 
  勘探给开发引路,开发给勘探壮胆。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互相配合,大打进攻仗,促成“西部大庆”高质量建成。 
 
  长庆油田勘探院的一名副总地质师说:“按足球比赛,勘探评价是前锋,开发踢的是中场,搞采收率的就是后卫。一体化中,3个位置互有交叉,勘探给开发提供好区块,包括评价一些储量;开发进一步试验,来验证储量或者区块的好坏。” 
 
  西部在规划、推进,较早实践的东部也让勘探开发一体化发生着化学反应。 
 
  以大港油田为例,一体化蹚出一个新路径——增储上产协作模式。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系统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港首先从管理层面去除投资割裂因素,将勘探、开发、评价各路资金归总,按照要效益产量这个目标,进行统一资源配置。“譬如在领导层面,不像其他很多油田勘探开发,分别由不同的副总分管,在大港是由一名副总主管。” 
 
  在王徐庄区块,投资计划虽然在ERP系统内属于不同的分支,但在大港油田由勘探处统一安排,原来打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5口井,现在由勘探开发联合工作,1口井3个目的一起干,3口井就解决问题。过程中,突出整体性,在老区块不重复打井,而是利用已有井位进行不同目的层的预探、评价作业;从生产的组织协调层面,减少或避免队伍重复干相同工作,缩短建产周期、提高效率。 
 
  有趣的是,就在勘探开发一体化在大部分油田风生水起的时候,塔里木却“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 
 
  塔里木油田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较于勘探开发一体化,我们现在更加强化专业化管理,明确每个人到底对什么负责。成立勘探事业部等部门,从投资开始到最终任务储量转化全过程管理;开发部门对成本、开发指标等负责,责权利更加清晰。” 
 
  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指出:“勘探开发一体化适用于勘探程度、认知程度较高的油气田;对于认识程度很低、地下情况不清的,需要加强风险勘探和预探。” 
 
  据了解,目前包括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在内的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探明率只有27%和15%,其中塔里木油气探明率不到20%,勘探空间大、范围广。塔里木“认识程度较低、地下情况不清”。 
 
  问题来了。同为西部的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特别是柴达木目前盆地内石油探明率不足26%、天然气探明率仅为15%,为何没有采取勘探开发专业化模式?不同油田背后的一体化和专业化,有统一的路径吗?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究竟是要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或者是要走单行道,还是双行道? 
 
  都是油价惹的祸。勘探开发一体化或者专业化,不是简简单单孰优孰劣的理论判断,而是低油价下克服重重困难、谋求提质增效的现实应对。在当前投资收缩、钱袋子收紧的情况下,需要更为务实的运营模式——去掉绝对,放弃统一,寻找适合自己的勘探开发个性化方案,才是科学的选择。 
 
  辽河油田一名技术人员说,低油价逼到一定份儿上,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就能够解决了。 
 
  摘掉固守传统的紧箍,点亮思想解放的灯火。现实让人窒息,长远也要思量,全力跑赢低油价,找准与提质增效挡位最匹配的油门和速度,一体化或者专业化,向左走、向右走,没有谁优劣,只有谁适合,没有谁最好,只有谁更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更好的。 
 
  应对当下,眺望未来。油气田要解开勘探开发的米炊之惑、破局考核之困,打赢低油价持久战的重要一役,还有一条长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要走稳走实,必须让运转机制遵从油气开发规律!要走长走久,必须让运行理念紧跟变化的油气工业现实!要走稳走定,必须让专业而合作的职业信条镌刻在一体化的碑石上!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