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发表的俄罗斯经济评论中,经济学家谢尔盖·古里耶夫引用了一则笑话。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在与叶利钦会见时请后者简短描述俄罗斯经济的特征,叶利钦回答“Good”。梅杰觉得过于简单,要求叶利钦更详细的说明,后者回答“Not Good”。对于见证俄罗斯20余年来经济发展过程的人们来说,这则笑话的真伪考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的实践证明叶利钦的“描述”竟是如此地准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幅衰退、21世纪前10年的快速恢复和近5~6年的增速放缓及停滞。尽管俄罗斯决策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修正经济发展的轨迹,意图使其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俄罗斯经济的固有顽疾依然存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依然脆弱。
(一)油气依赖及其表象
油气依赖是俄罗斯经济的固有顽疾之一。由此引发的“资源诅咒”问题是俄罗斯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在油气依赖的性质和程度以及价值判断方面仍存在分歧,但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油气依赖是俄罗斯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动荡的主要根源。
俄罗斯的油气依赖主要表现在一个“大”字。一方面,油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主要表现在
油气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时接近70%。此外,
油气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油气产业(指开采及加工)占GDP的比重仅在10%上下徘徊。然而,如果将贸易、运输(管道、铁路等)、装备制造产业考虑进去,那么广义的油气产业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部分年份甚至达到30%以上。另一方面,油气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很大。油气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路上升,目前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在30%左右,在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为50%左右。这里的油气收入一般指油气的出口关税和矿产资源税,即纳入稳定基金(后拆分为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的收入。然而,如果将物品税(类似中国成品油消费税)、固定资产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国有股分红加入考虑,则油气收入的比重还要进一步增大。
(二)油气本身不是错
油气依赖问题并不在于油气本身。首先,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品种和工业原材料。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说,大量的油气资源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事实上,油气产业已成为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俄罗斯的油气产量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低迷走势下并未显示下滑的迹象。俄罗斯的油气产业也是西方跨国公司多年来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尽管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的欧美制裁仍在持续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仍有像“壳牌”、“GE”这样的大型国际企业试图绕过制裁进入俄罗斯或强化在俄罗斯市场的存在。
其次,俄罗斯的油气依赖对经济造成的伤害与传统的以“荷兰病”为代表的“资源诅咒”症状不同。传统的“荷兰病”的基本症状(汇率上升、制造业“去工业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除汇率外,其他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相反,诸多学者发现油气产业的发展反而带动了俄罗斯整个经济的发展。曲文轶在其研究中指出:“俄罗斯的实践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原材料工业的超常发展不一定会妨碍其他部门发展,相反却可能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助推剂。”美国学者克利福德·加蒂和巴里·伊吉斯则发现,在俄罗斯的油气租金(Rents)中存在隐性税收(informal taxes)、价格补贴(price subsidies)和额外开采成本(excess extraction cost)。这些成分使得油气产业创造的财富不能完全留在产业内,而是扩散到其他领域,尽管有时存在效率问题。
再次,油气依赖的根源在于价格波动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其中税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与大部分油气出口国一样,俄罗斯实施的税制将油气产业的收入大部分留在了政府手中,其比重最高时超过70%。在高油价(油价大幅超过生产成本)时期,政府可以轻易地得到巨额的额外收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也定位在较高的油价水平上。由于部分财政支出(医疗、养老、军事等)具有刚性特征,不能随油价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当价格下跌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问题。可见,这种意义上的依赖更主要是制度设计的结果,俄罗斯也不例外。由于俄罗斯长期以来总体上实施较为谨慎的预算政策,加之经济体量较大、产业体系较全,因此低油价时的赤字问题相比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产油国要轻。
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汇率制度。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关键问题是汇率问题。资源价格上涨导致汇率升高是“荷兰病”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对于这一点俄罗斯政府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油价上涨不仅使流入俄罗斯的油气美元本身增加,还带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同时经济看好也使本国企业更主动且更容易从国外市场融资,这些因素使得卢布承担升值压力。在高油价时期,俄罗斯通过设立稳定基金以外币的形式截留了大量的油气收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卢布币值的过度上涨的压力。然而,油价大幅下跌时要保持卢布币值稳定并不容易。我们看到俄罗斯采取的是更为保守的策略,即顺势而为,实施完全的浮动汇率。事实上,油气价格波动带来了币值波动无论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体系下都是政府的重要难题。
(三)油气依赖与政府的调控
俄罗斯油气依赖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调控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由于俄罗斯的油气产业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种依赖程度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荷兰病”更深。在现有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下,俄罗斯非油气产业的发展已与油气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捆绑在一起,因此简单地认为通过降低油气依赖来改善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现实。
我们看到,俄罗斯政府在降低油气依赖方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进口替代两个方面。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健康的金融市场等条件。在现行体制和欧美制裁的背景下,这些条件短期内很难实现。主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政府投资拉动。近年来,多家政府类基金和国家公司的成立便是这种政策的成果。由于政府的投资直接或间接地与财政收入挂钩,因此也就无法完全摆脱油气收入的影响。本质上,技术创新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油气产业能否健康发展。
作为当前反危机的重要措施的进口替代政策也无法摆脱油气依赖的身影。从某种角度来讲,进口替代更像是在欧美技术制裁下的应急措施。由于油气产业是欧美制裁的重点领域,因此进口替代的产品目录中充斥着许多油气产业相关的设备和产品。这些设备和产品既属于制造业领域,也可看作是广义的油气产业的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的进口替代仍是与油气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俄罗斯的油气依赖还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对油气产业的依赖使俄政府一直存在对油气产业强化管制的冲动。首先,从产权方面来看。尽管政府内的自由派人士多年来不断呼吁推进私有化,降低国有资本比例,事实上油气产业的国有比重不断上升。这集中表现在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连续对尤科斯公司、“TNK-BP”公司以及巴什石油公司的收购上。其次,在管制政策方面,油气产业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特征,如天然气的运输和出口、海洋及战略性油气区块开发许可的发放等。这些管制措施在近两年里虽然有所放松,但更多是作为缓解资金和市场压力的应对举措,并非是立足长远的措施。俄罗斯政府对油气产业的控制使得油气依赖无法在短期内消除。
(四)油气依赖与中国
俄罗斯的油气依赖给中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首先,俄罗斯的油气依赖使其更关注海外市场。在油价相对低位时期,这提升了中国等油气进口大国的议价能力。欧美对俄罗斯油气产业的打压也使其更多地关注亚太地区市场。其次,油气收入的减少和欧美金融制裁使俄罗斯油气产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这给中国企业进入俄油气市场提供机遇。我们看到目前的中俄油气合作的参与者已不限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的大型国有油企,“北京燃气”、政府类基金、地方油气公司及油服企业也广泛参与到合作中来。再次,油气产业的进口替代可能对中国企业的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是俄罗斯油气设备的重要进口对象国。在管道(HS编码7304及7306)、油气设备及零部件(HS编码8430及8431)等产品方面,俄罗斯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在25%~30%之间。因此,进口替代的实施在中期来看可能会减少中国的出口。此外,俄罗斯的进口替代还带有出口导向的特征。这预示着未来两国有可能在全球油气设备市场进行竞争。
(五)小结
油气产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也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何摆脱经济对油气的过度依赖是俄罗斯政府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前财政部部长库德林为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改革开出了药方。他指出,要降低俄罗斯经济对油气的依赖,必须保持较低的通胀水平,明确卢布汇率调控措施,促进竞争,发展健康的金融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设立创新机制以及减少行政壁垒。然而,这一切转变的实现仍然离不开油气产业的发展。一切有利于俄罗斯经济健康发展的改革首先都应从油气产业做起。
当前,俄罗斯政府应努力在油气产业中消除市场壁垒、降低管制、促进竞争。然而,事实上,俄罗斯政府政策并不明确且充满了反复。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了决策。油气产业的政治性特征也为该领域的变革增加了阻力与障碍。这种情况下,在油价低位和欧美制裁双重压力下的“去油气”措施和现象很可能仅具有权宜色彩。在制裁解除和油价回升的条件下,现有的改革措施能否有效持续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