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亚马尔半岛的萨别塔现场仍一派隆冬景象,与寒冷天气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亚马尔
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热闹非凡。当地时间下午3时,随着首艘ARC7冰级
LNG运输船完成试航,缓缓驶入萨别塔港,标志着亚马尔项目建设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视频连线仪式活动现场,对这一全球首艘北极专用破冰LNG船进港表示祝贺,并感谢中、法合作伙伴在世界能源市场低迷时刻对亚马尔项目的积极参与,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尽早实现这一项目的全面投产。
地处俄罗斯最丰富的天然气储藏区,亚马尔项目计划年产液化天然气1650万吨、凝析油100万吨,预计2019年全面投产。依托附近南坦姆贝凝析气田超1.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这一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超级工程正在悄然改变世界能源供应的版图。
见招拆招,逐一破解极地施工难题
资料显示,亚马尔半岛
天然气产量约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16%,并且埋藏深度浅、不含硫化氢,是极为优质的天然能源。可是,极地和严寒等极端条件,宣告人类无法轻易获取。
为此,亚马尔项目开创了模块建厂、极地钻探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成功克服了在北极施工的各种难题。在建设高峰期,有2.2万多名员工在现场工作和生活。
由于项目地处高纬度高寒地带,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居民区,为了减少成本、节约建设时间,亚马尔项目采用了模块化施工,将工厂分拆成一系列模块并由全球多地工厂加工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做好对应安装,就好像是一个巨型的积木工厂。
亚马尔项目共由142个模块组成,以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和中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为主力,共7家中国企业承造120个模块。模块总重逾40万吨,单块平均重量达3000至4000吨,其中最大的模块重达7500吨。一块就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高度达40多米。
按照亚马尔LNG项目的规划,液化天然气厂分三期进行投产,分别对应三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截至目前,第一条生产线所需78个模块全部运到现场并安装就位,预计今年年内投产。其他两条生产线的模块也已陆续运抵现场。
在北极荒原建设工厂,还需要克服特殊的地质难题。液化天然气厂脚下的冻土,冬季无比坚硬,但到了夏季,表层冻土就会出现一定程度解冻,形成一个个沼泽,影响设备地基的稳定。据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亚马尔一期生产线主体设备下的地基下面就被打入了近4万根埋深10多米的钢管,同时在建筑下面和周围埋下许多深度5至14米的热稳定装置,以保持恒定的冻土层低温环境,确保冻土层不变形。
在高寒地区作业,对钻井设备的耐寒等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亚马尔项目所采用的极地钻机,近16层楼高。为满足防寒防风需要,钻塔四周被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该极地钻机最大钻深达7000米以上。整个项目在19个平台上作业,钻208口井,只需4台钻机。
其中有一台钻机产自中国。这台国产“极光”号极地钻机由宏华钻机设备制造公司制造,可在零下55摄氏度低温和12级以上强风的环境下工作,打破了俄、美技术垄断,开创了中国钻机北极开钻的先河。
大胆创新,充分开发利用北极航道
北极地区极寒的恶劣气候虽不适宜生存,却能使亚马尔项目在加工和储存液化天然气时比其他地区节省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正因为如此,亚马尔项目从筹备之初就定位为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
如果说模块化施工与极地钻探是亚马尔项目的一大创新,那么通过大胆尝试,充分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则是这一项目对世界海运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5年以来,亚马尔项目超过60%的模块经过白令海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输,平均用时20至25天左右,比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道减少近30天航程,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得益于北极航道的利用,亚马尔项目与世界其他LNG项目相比仍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并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有媒体评论,北极航道的开发提高了物流海运公司使用东北航道的信心,积累了丰富的北极航道航行经验,大大降低了中国商品向欧洲出口的物流成本,促进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
为了将模块运到北极圈,中国航运企业和造船企业也为这个超级工程贡献了智慧与汗水。
亚马尔项目由于要经北冰洋运输,一方面需要原子能破冰船专门破冰开道,另一方面有一部分LNG运输船和模块运输船也需要自身带有破冰功能。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广船国际承担了为亚马尔项目建造两艘极地甲板运输船和凝析油运输船的任务。其中,两艘甲板运输船已启用。该船具有极强的破冰能力,可在北冰洋冰冻季节,连续运输LNG大型设备模块至亚马尔项目基地萨别塔港。
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也交付了两艘5万吨级半潜船,被形象地比喻为海上的“大力神叉车”,承担为亚马尔项目执行模块运输任务。
在运输承接方面,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旗下的招商轮船和中外运长航也都参与到亚马尔LNG的运输中来。
为保证项目投产后物流通畅,亚马尔项目还专门订购了15艘ARC7冰级LNG船,每艘船每次可运送17万立方米LNG,确保全年在北极环境中独立运行。
此次到达萨别塔港的“马哲睿”号ARC7冰级LNG运输船,就是15艘定制运输船中交付使用的第一艘。运输船安装了可360度旋转的推进器,配置特制的三套吊舱推进系统,能在2米冰厚的海况下保持5节航速,可承受零下52摄氏度的低温。
正如中国石油俄罗斯公司总经理蒋奇所言,“马哲睿”号积累的经验再次印证了,亚马尔公司及其股东有决心、有信心战胜各种挑战,顺利建成并运营好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超级工程。
多方合作,打造北极能源项目典范
中俄两国近年来不断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但亚马尔项目还是开创了许多第一次——中俄第一次在北极地区进行的能源合作,中国第一次与俄罗斯进行的上、中、下游产供运销一体化合作。
俄罗斯诺瓦泰克是亚马尔项目的最大股东,中国石油和道达尔分别持股20%,丝路基金持股9.9%。中资、俄资和国际银行总共为项目贷款超过170亿美元。其中,中国国有信贷机构、商业银行为项目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成为项目最大融资方。可以说,亚马尔项目集俄罗斯的资源、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法国的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于一体。
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亚马尔项目的顺利推进实属不易。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表示,这是所有参与方不畏艰难、通力配合、精诚合作的结果,也是中俄双方高度互信、相互支持的务实体现。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国石油充分发挥小股东的作用,在商务谈判、设计优化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应对各种风险,有效控制了投资节奏,有力保障了项目实施。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参与项目,中国元素成为项目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中国企业也在与这一超级能源工程的合作中不断成长。
2016年10月,中油锐思顺利完成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场站的监造工作。这是亚马尔LNG项目第一个按计划完工的场站,对于中方培养模块监造高技能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钻机、模块制造企业和造船运输企业外,为亚马尔项目提供建设施工原材料的中国企业还有几十家,分布在地质研究、项目海运物流、设备材料等方面。预计中国企业在亚马尔项目承揽工程和运输服务等,承包额可达14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吕功训评价道,亚马尔项目是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支撑之一,是“一带一路”的支撑之一,是“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契合点。
通过亚马尔项目,中国企业不但能促进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学习国际一流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更开辟了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开发极地能源的新途径,无愧于“北极地区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