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移
注气时机,气水科学配注,这口井由日产8吨恢复到13.6吨,我们闯出了一条挖掘剩余油的新路。”4月15日,TP135井场,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地质技术员魏林杉高兴地说。
TP135井所在的托甫台区块
油气富集程度较差,通常实施注水补充能量。但很多油井多轮次注水替油后,人工油水界面抬升,导致油水置换效率逐渐变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厂通过注气三采力求挖潜顶部阁楼油,但有效率仅有28.6%。
综合治理的效果为啥这么差?地质技术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注水失效井自然溢出口往往在人工油水界面溢出口以下,生产过程需排水降压,从而导致生产效率明显下降。
根据这一规律,该厂创新性地提出前移注气时机的技术思路,在注水替油井效果出现变差趋势时即开展提前注气,使注入气水能够同时发挥正效,并率先在TP135井试验。
TP135井高注采比、注水替油存在变差趋势。该厂提前实施注气,设计
注气量50万方,拌水量2184方,日均产油由8.4吨迅速上升到13.6吨,较上一周期注水效果明显增加,预计周期产油可达3000吨以上。这标志着气水协同治理注水替油井获得巨大成功。
目前,该厂已按照注气前移的技术思路,对托甫台区注水替油有变差趋势的7口井逐步开展治理工作。
“我厂通过对注气时机的优化,打破了注水替油井注气效果差的现状,为塔河油田精细开发贡献了良策。”该厂副总地质师任爱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