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新一轮冷空气来袭。为确保节日期间居民用气,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石油人积极准备,丝毫不敢懈怠。
在遥远的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一批建设者正在为国内冬季保供忙碌着。1月中旬刚刚投产的B区东部
气田一期项目,截至1月31日,累计输气近9000万立方米,为这个冬天增添了新的温暖,为保供提供了更多底气。感受到这份温暖的人们可能并不知情,这样的温暖提前了一个冬天。
难度大,但要迎难而上
阿姆河右岸B区东部气田项目由6个气田组成,年产40亿立方米规模,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年产28亿立方米。按照原定计划,项目一期将于2019年年底建成投产向国内输气。
鉴于2017年年底我国冬季保供任务艰巨的实际,集团公司认为,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2018年冬季有可能出现局部气荒,并在2018年年初明确提出增储上产、加大进口、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重要保供举措,通过油气田、管道等所属企业积极落实。其中,阿姆河右岸B区东部气田项目被集团公司列入当年冬供计划,也就是说项目一期要提前一个冬天投产。
一年40亿立方米的项目,和集团公司一年700亿立方米
天然气进口量相比,体量并不算大,但在确保2018年冬季保供的安全稳定上,任何一个项目和举措,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任务目标确定了,但资金不到位、合同没有签署、工期紧张等现实,开始对项目建设形成切实考验。
授标函尚未取得,合同没有尘埃落定时运行项目,在合法合规上存在风险,具体建设企业能做的工作很有限,只能协助准备。
虽然当年只投产一期,但许多设施必须一期二期同期建成,包括预处理厂、115公里管道、6口
气井。类似项目要完成当年设计、采购、施工安装、投产,难度非常大,况且还要在国外实施……
虽然诸多困难挑战当前,但保障冬供的责任使命驱使着中国石油人排除障碍,迎难而上。2018年4月初,海外勘探开发板块与工程建设公司召开专门会议,甲乙方达成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提出要想方设法保证2018年年底投料试运,2019年1月正式生产并将质量合格的天然气安全运抵中国。
超常规项目,超常规推进
超常规项目,必须超常规推进。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建设者的身上。
尽管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工程建设施工经验,但像这样紧迫的工期,工程建设公司还是第一次遇到。2018年春节一过,公司就从内部率先启动,将项目投产列入2018年工作计划,着手各方面准备。对上,每周向集团公司党组发周报,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对外,协商制定周会制度,加强与CNODC以及阿姆河公司沟通。对内,成立公司冬季保供领导小组,动员项目管理部、设计管理部、采购管理处和采购中心,土库曼斯坦分公司、西南分公司、第七建设公司、大庆建设公司、四川油建公司等单位提前部署、迅速行动。
设计、采购工作率先开展起来。
项目建设需要启动大量设备制造工作,特别是项目建设必需的长周期材料钢管等,但2018年仍然是国内管道建设高峰期,钢材厂家加工计划早已排得满满当当,临时“加塞”,只能通过多付加班费、赶工费等经济手段弥补。为确保加急赶工同时加工质量不降低,工程建设公司大力开展驻厂监造工作,并创新形式。如设备制造的监督监造和催交催运,以往是定期定点进行,这次是全天候驻厂进行,无缝衔接。
货物运输过程更是一波三折。
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得到更好的响应,由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频繁,货物运输量增加,这一年新增了多趟中欧班列,但因为货物多,还是造成了运输拥堵。当年8月,工程建设公司原定计划通过火车加公路运输,走中亚线路将货物运到土库曼斯坦,但一些时间紧迫,或相对重要的物资,最后只能改走空运。原计划包机2架次,后又追加包机4架次加快货物运输。空运可缩短20天运输时间,但成本支出也大大增加。
哈方升级口岸报关,霍尔果斯需要更换新国门,导致霍尔果斯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公路基本停止,耽搁时间大致在21天,工程建设公司又紧急改道,通过阿拉山口等其他口岸运送,或将部分汽运改成铁路运输。
实现三个“破解”,有赖三个“得益于”
从看似不可能到成为可能,从困难重重到突破资金、合同和工期三大困境。经过近一年艰苦奋斗,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东部气田一期如期投料投产。
这个体量不大的项目,牵动着集团公司领导的关注,项目的成功推进得益于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知宝钢可能不能按期交货,集团公司领导及时与宝钢高层沟通,确保了钢管按期交货。正是在领导的亲自督促下,一个个瓶颈性问题得到破解。
项目的按期投产也得益于甲乙方一体化推进,发挥了中国石油的一体化优势。2018年4月初形成的那份会议纪要,就是甲乙方的共同努力,双方一起破解工期压力,消化面临风险,想方设法先期启动采购等工作。联合公司发挥优势,获得土库曼斯坦的支持,于去年7月25日取得授标函,为项目如期推进扫除最大合规障碍。工程建设公司从上到下深化认识,团结一致,互动协作,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川油建、大庆油建等企业派出精兵强将,以实际行动对项目给予支持。
项目的按期投产也得益于中国石油国际化、本土化的实践积累。原计划现场施工中方人员350人,当地员工3500人,但由于各种原因,中方技术工人签证最终只办下260人,近30%技术人员无法抵达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公司只能调整策略,增加土库曼斯坦员工,缓解人员不足和设备晚到等劣势。依靠着10余年“管理国际化,用工本土化”的实践积累,最终土方人员增至4300人,以中土员工1:15的超高比例,顺利完成这一项目。 由于仅剩6口气井和3至5公里的管道铺设,今年夏季顺利投产已无任何悬念。在新一年的冬天,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还将继续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新疆,福泽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