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中海化学富岛公司化肥二部副总经理刘平说。
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受需求总量持续增长和能源供给侧改革影响,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向环保、低碳转型,天然气消费量高速增长,逐步成为我国主体能源之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占比从2005年2.4%提升至2019年8.1%。但国内天然气生产受资源禀赋制约难以规模上产,国内供给侧与消费侧“缺口”持续扩大,以致我国天然气消费对外依存度快速增长,从2005年1.7%增长至2019年44.1%。
刘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类天然气政策,明确了“供气企业10%、城燃企业5%、地方政府3天”的储气指标。LNG接收站以其建设速度快、储气灵活便利等优势,进入快速启动阶段,全国储气能力有所提升,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据他介绍,自2006年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建成,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LNG接收站21座,总设计规模9200万吨/年(约合1300亿方/年),已建储罐罐容1003万方,形成储气能力63亿方,占2020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1.9%;全国形成总储气能力约250亿方,约占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7.7%左右,较世界12%-15%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储气设施仍存在“遍地开花”的现象。刘平举例说,我国沿海LNG接收站单体规模普遍较小、布局较分散,在华南地区呈现岸线扎推、选址密集的现象,与同为LNG进口大国的韩国、日本相比差距较大,造成土地和岸线资源利用率低、配套设施投资和运营成本升高等问题。经测算,我国LNG接收站平均罐容为43万方、日本LNG接收站平均罐容为53万方、韩国LNG接收站平均罐容达到181万方。
此外,现有储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没有体现储气调峰价值,储气设施投资和成本没有回收渠道,效益无法体现。同时,尚未建立有序、透明的储气容量市场。
为此,刘平建议要有序、快速推进储气能力建设,避免小规模接收站遍地开花。按照“共建共享、集约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指导企业优先考虑在现有LNG接收站扩建,提高接收处理能力实现接收站集约化、规模化运营;建立储气调峰能力市场化、商业化使用规则和应急保供机制,提高储气设施使用效率;配合国际LNG采购平台以及国家级油气交易中心运作,打造中国天然气指数工作;创新“组团拼单”建设模式,打造国家级储气能力创新示范中心,大力快速提升储气设施建设速度与规模。
在持续提升储气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方面,刘平谈到,要建设国家级统一高效的基础设施运营平台,逐步实现所有基础设施统一运作,统一对外开放,从根本上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既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又抑制天然气基础设施投资冲动,谨防产能过剩。
他还提及,要从土地、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加大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将社会责任储备项目列入《重点地区应急储气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专项管理办法》范围享受财政支持。并持续加强储气容量交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储气容量一、二级交易市场,研究制定交易规则及监管办法,有效推动储气容量充分、灵活利用,打造天然气容量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