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高度紧张,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也开始减少,这让德国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遭遇了能源危机。在天然气供应短缺的阴影下,德国的化工巨头也开始面临停产危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29日报道,受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影响,化学品巨头巴斯夫公司可能被迫关停其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工生产基地,这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化工企业大多位于工业供应链的起点,这不仅会影响近4万名员工的生计,还可能威胁通胀高企、增长放缓的欧洲经济。
《华尔街日报》: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削减威胁到全球最大的化工基地
自从往届德国政府关闭核电站、淘汰煤炭以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就成为了德国主要的燃料来源,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欧盟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很快导致天然气的供应量下滑。
为制裁俄罗斯,德国已经暂停了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审批工作。然而令德国措手不及的是,北溪1号管道又出现设备故障,德国西门子公司却不归还维修设备,导致该管道对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减少。《华尔街日报》称,当前德国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比例已经从55%下降到35%。
天然气短缺迫使德国政府于23日启动应对一项紧急计划的第二步,开始执行包括重启煤炭发电、为消耗天然气较少的企业提供财政激励在内的多项节约措施。
但德国经济学家和公司高管担心,如果情况继续恶化,许多德企的天然气供应可能会被切断。根据德国法律,战略天然气储量必须在10月前达到80%,在11月前达到90%,而这两个目标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这可能迫使德国政府启动紧急计划的第三步,由能源监管机构定量配给天然气。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德国巴斯夫公司也是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的受惠者之一。但由于天然气在多数生产流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化工企业也更容易受到天然气短缺的影响。《华尔街日报》称,巴斯夫在欧洲消耗的天然气有60%被用于电力和蒸汽发生,其余40%则被用作产品原料。
巴斯夫最大的化工综合生产基地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天然气需求占到德国全国总需求的4%。报道称,这座全球最大的化工基地的核心是两座巨大的蒸汽裂解装置,这些通常由天然气驱动的装置将石油脑裂解为多种化工生产的基础原料。
资料图:巴斯夫公司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工厂 图自IC photo
但随着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日益减少,这座重要化工基地的前景也变得不那么明朗。公司的官员们认为,如果天然气供应能保持在路德维希港最大需求的50%以上,那么该基地还可以通过减少负荷、使用替代品等方式继续运营;但如果天然气供应在一段时间内远低于这一水平,他们将不得不停产。
从长远来看,巴斯夫公司已经在努力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将电力供应转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去年,该公司投资建设了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厂,并签署了长期的电力供应合同。但分析人士告诉《华尔街日报》,当前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巴斯夫首席经济专家彼得·韦斯特海德(Peter Westerheide)坦言,停止生产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是很难想像的。”
《华尔街日报》提到,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基地拥有近4万名员工,几乎囊括了巴斯夫员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尽管化工厂在定期进行维护,但立即关闭工厂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损坏和重大安全风险,因此该工厂也需要时间来确保设施安全关闭。
“所有设施都是相互关联的,取决于综合体的其它部分。”韦斯特海德说,“关闭和启动的成本都非常高,这也是我们非常希望避免的极端情况。”
在欧洲面临挑战之际,巴斯夫似乎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巴斯夫公司已经在中国湛江投资建立一个价值约100亿美元的生产基地。该公司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化学品市场,是其增长战略的核心。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于2018年7月宣布,2019年11月正式启动。建成后,它将成为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并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整个一体化基地计划于2030年建成,首个生产装置将于2022年投入运营。
但向中国市场转型也需要时间。《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金融分析公司FactSet的数据称,巴斯夫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在欧洲,占比约为40%,而在中国的收入约占该公司的14%。
由于西方国家近来热衷于借所谓“人权问题”攻击中国、炒作“中国威胁论”,德国政府也在调整对华关系,鼓吹“减少德国在战略和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巴斯夫公司在华发展可能也需要考虑来自欧洲的“政治风险”。
“你必须进入到拥有市场的地方,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品市场。”巴斯夫劳资委员会主席辛尼查·霍瓦特(Sinicha Horvat)说,“我是要让自己更加依赖某一方,还是处于一种‘健康的平衡状态’?这将是未来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