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已知超深层油气资源量位于全国各大盆地之首。实施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既要有“找得到”的本事,又要有“拿得到”的能力。钻井液在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的环境下表现如何,成为衡量油田企业“拿得到”能力的重要指标。
西北油田技术人员现场观察岩屑返出情况。李银婷 摄
被誉为“深地一号”的顺北油气田,储层平均埋藏深度超过7300米,地层温度超过180摄氏度,压力超过120兆帕。在勘探开发初期,常规钻井液性能难以保障安全快速成井。
为满足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需要,西北油田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围绕钻井液这一“卡脖子”难题,经过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自主研发形成了耐盐抗高温钻井液技术系列。
该系列技术在顺北油气田应用表现良好,助力创造了多项施工纪录。其中,顺北蓬1井完钻井深8450米,创当时亚洲垂深和斜深最深两项钻井纪录。2021年,耐盐抗高温钻井液技术在顺北56X井应用,以9300米的井深安全成井,刷新当时亚洲陆上最深定向井纪录。
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不断优化核心处理剂,迭代升级耐盐抗高温钻井液技术,有效支撑了“深地一号”钻井作业由“打不成”向“打得快”“打得准”跨越。
顺北84斜井井底温度高达186摄氏度,技术人员应用新型耐盐抗高温钻井液,配套优化现场施工工艺,实现安全成井。今年,该井创陆上垂深最深千吨井纪录。据了解,优化升级后的耐盐抗高温钻井液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高温流变性和沉降稳定性等指标控制方面的难题,更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复杂地层的钻探作业。
目前,顺北油气田钻井作业周期由初期的井均350天优化为140多天,完钻垂深超过8000米的井达到50口。在西北油田顺南和外围区块的探井工程中,耐盐抗高温钻井液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未来,随着顺北油气田钻井作业深度向万米挺进,超深层井段地质复杂、温压环境接近液体工作极限等问题,又将对钻井液稳定性提出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