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能温州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分别迎来首船LNG到港接卸,正式投入运营。公开信息显示,包括香港浮式存储再气化装置项目在内,今年国内还将投产7个LNG接收站,而且多个在建、扩建和改建接收站均在推进。
海关总署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LNG进口量达3344.4万吨,同比增长7.2%,成为全球最大LNG进口国。作为进口LNG资源的重要中转站,LNG接收站建设和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LNG供应能力。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未来随着国内LNG接收站密集投产,一段时间内利用率势必有所下降。在此情境下,LNG接收站是否存在过剩风险?LNG接收能力的增长是否会改变LNG的贸易方式?又是否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天然气竞争市场?
建设投运热火朝天
近年来,我国LNG接收站数量呈增长趋势。“十二五”时期,LNG接收站进入建设高峰,共有10个接收站建成投产。“十三五”期间,由于市场需求疲软,“照付不议”进口长协资源消纳困难,各方对LNG接收站建设意愿不强,5年内仅有7个新建项目投产。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有19座新建站投运,新增能力7780万吨,届时国内LNG接收站总能力将达1.7亿吨。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20-2030年,我国进口LNG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因为LNG接收站是接收进口LNG的必要基础设施,未来几年我国LNG接收站建设仍将持续增长,大约‘十四五’末在运LNG接收站能力可以满足进口需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表示。
刘毅军指出,此前之所以规划了不少LNG接收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国接收站建设不足,且第三方公平准入未真正推行。“加之当时气价处于低位,建设主体都嗅到了盈利机会,所以一拥而上。”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天然气产业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储气能力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之国家对接收站的审批方式也有很大改变,政策引导和督促也促进了LNG接收站建设投运潮形成。”刘毅军说。
杨上明表示,当下LNG接收站陆续投产且密集扩建,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布局逐步呈现。“随着LNG接收站设施的大规模投运,国际LNG采购资源也将进入密集签约阶段。”
密集新增引发冷思考
LNG接收站的集中建设和投运,引发行业对于其建设过剩的担忧。
天然气分析师吕娜表示,我国接收站建设存在着过剩风险,考虑到2025年接收站的实际投产规模,不排除某些规划的接收站延迟投产或搁置的可能。
从地理位置看,我国现有接收站地理规划分布并不均匀,因岸线、航道等条件限制,逐步形成高度聚集特征。“一些项目可能不会全部落地,接卸量可能有一定偏差。”一位LNG投资人士也持相同观点。但他也指出,目前接收站可能略显过剩,但接收能力对应储存和周转能力,并不能单以接卸能力计算。接卸能力意味着最紧急情况下的保障能力,因此数量和保障供应的质量有时并不匹配。
就单站接收能力看,2019年末,我国单个接收站的平均接收能力约350万吨/年,而日本、新加坡、欧洲等LNG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年均接收能力达600万吨/年。
“以目前发展看,利用率高的接收站将陆续扩建,单个接收站的年周转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刘毅军说,“所以盘子虽大,个体实力还有待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然气发展增速放缓、国际能源格局和LNG价格不断变化的当下,保障能源安全不仅要加大上游勘探开发力度,同时要加强管道气合作,这或许对进口LNG会造成冲击。长远看,接收站接收能力的目标可以实现,但集中投产后企业要收回成本,新建接收站或许比老站扩建成本更高,因此要警惕经营风险爆发。”刘毅军说。
来佰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天然气事业部总监刘广彬对此表示认同:“‘十四五’末,随着项目大量投产,LNG接收站利用率或将跌落至50%以下,将影响接收站运营企业的经营效益。考虑天然气利用还将持续增长,从LNG接收站运营企业角度考虑,较低的利用率水平会影响投资回报。建议相关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适时灵活开展储罐租赁、国际转运、船舶加注等新业务。”
刘毅军认为,无论如何,LNG接收站的建设发展对天然气市场改革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推动上游多元化主体竞争难题仍然存在,通过这个切口,抓住窗口期,或许可以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业链改革。”
第三方公平开放仍待推进
在 2020 年国家管网集团首次实现独立运营后,面向LNG开放了窗口期,第三方申请企业总量达千余家,LNG资源进口主体也快速增加,城燃企业、发电企业、独立贸易商,以及bp、壳牌、道达尔能源等国际LNG供应商也竞相瞄准了中国市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首席技术专家周淑慧指出,进入2021年下半年,面对国际LNG现货价格高企、供气主体保供要求提高等形势,市场对LNG接收站窗口期使用的热情消退,实际使用窗口期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也促使行业对公平开放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作为中国LNG接收站保有数量最多、接收能力最大的运营主体,国家管网集团目前运营着7座LNG接收站,中国海油运营着4座LNG接收站,中国石化运营着2座LNG接收站,中国石油运营着3座LNG接收站。“可以看出,其实LNG接收站开放主体仍有限。”上述LNG投资人士说。
吕娜认为,未来为提高利用率,接收站将进一步向第三方公平开放。“开放旨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但同时要确保民生需要和能源安全,要坚持保供责任和合同管束下的开放。”刘毅军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在长协资源方面引起高度重视,相关监管部门要统筹处理好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合作,推动主要企业签署中长期天然气能源采购合同,进一步扩充资源池,同时增加市场预期,降低风险。
刘毅军指出,还要加快公平开放相关规则落地。“我国LNG接收站公平开放刚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体系尚不完善。要结合国情和行业实际情况,在保障保供优先、服务优先的原则下,分阶段以适当方式公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