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发生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扬,国际油气市场对战争延续的恐慌情绪升温,大宗商品风险溢价普遍抬升,但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层面。、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再次加剧了中东局势动荡,自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石油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总体来看,本轮巴以冲突对国际油气市场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难以翻起大浪。不过本着有备无患的思路,有必要做好应对短期油气市场波动的准备。
对油气市场冲击短期效应显著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巴以冲突的反应极其敏感,冲突刚刚发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就应声上扬。此外,由于各方对战争背后的利益矛盾调和难度有一致性认识,国际油气市场对战争延续的恐慌情绪升温,使得大宗商品风险溢价短期内普遍抬升。因为随着巴以冲突局势的变化,伊朗和沙特这两个中东石油大国的供应也可能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继而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油气供应。
美国或将收紧对伊朗的石油出口制裁。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发生后,美国政府为控制通胀、应对高油价局面,有意放松了对制裁国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出口的限制,对伊朗出口石油“睁只眼闭只眼”。但巴以冲突发生后,在战争和舆论发酵压力下,不排除美国再次收紧对伊朗的制裁、严格限制其原油出口的可能,而对伊朗的制裁或将压缩中东石油供应总量,可能支撑国际油价上行。
此外,巴以冲突或将导致沙特延缓石油增产的步伐。冲突发生前,美国一直力推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本轮巴以冲突发生后,沙特与以色列的和解进程或将迟滞,沙特增产原油大概率会滞后。
影响今非昔比,不会导致石油危机
此番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突袭堪称以色列本世纪以来面对的最大军事挑战。但国际舆论将本轮巴以冲突与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相提并论,可能夸大了其带来的影响。1973年,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产油国对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了近半年的石油禁运,由此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危机拉动国际油价上涨了3倍,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但本轮巴以冲突的国际环境与50年前中东战争的国际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冲突导致世界性影响深远的石油危机的可能性极小。
全球石油市场买方市场特点日趋显著。目前,全球有近140个国家确定了碳中和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大力推进交通电气化进程,发达国家石油需求接近峰值,中国等传统石油需求大国的石油需求增速也明显放缓,而世界石油供给潜力依旧巨大,欧佩克成员国、主要产油国拥有大量闲置产能。在此形势下,主要石油资源国联合起来控制石油市场的做法已无战略空间,对产油国而言,能维持市场份额与空间已属不易,没有哪个国家敢在这一问题上冒险。因为一旦断供,还有大量补缺资源。
欧美国家在控制油价、对冲通货膨胀的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阵营会通过各种政治、经济与军事等综合手段稳定中东石油供应。过去20多年,美国依靠页岩油气革命实现能源独立,已成为足以与欧佩克抗衡的新的石油供应极,也因此在能源外交政策方面显著增添了底气。
后疫情时代,为稳定经济增长,欧美国家一直在降低大宗商品价格对冲通货膨胀方面做出努力,为此不断游说欧佩克增产。此次冲突虽然可能延缓沙特等产油大国的增产步伐,但欧美国家会通过各种手段继续对中东产油国施加影响,绝不会容忍石油危机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埃克森美孚官宣并购先锋自然资源公司、雪佛龙官宣并购赫斯公司等举动,也是旨在夯实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基础,并增加在南美油气资源领域的掌控优势。
此外,以色列虽然也生产天然气,但产量在世界天然气产量中占比较小。巴以冲突发生后,以色列虽然告知雪佛龙关停境内天然气生产,但其200亿立方米的年天然气产量对全球总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
做好短期市场波动的应对
综上所述,巴以冲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层面。短期内可能推动油价上涨,今年四季度正好是北半球国家的供暖季,天然气需求增长表现会较明显,且与油价形成互动。
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是中东。2022年,我国进口石油约5亿吨,其中53%来自中东国家;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为932亿立方米,其中28%来自中东地区。鉴于巴以形势理论上存在突变的可能性,有必要高度关注巴以冲突对油气供需格局的影响,并提前做好应对。
首先,加强油气市场跟踪和油价分析研判,特别是保持对中东地区供应格局变化的高度关注。注重对中东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系统性跟踪研究和信息共享,增加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全方位跟踪分析,及时开展油价、气价走势前瞻研判,相关企业相机抉择避险并抢抓市场机会。
其次,与中东油气贸易伙伴保持必要的沟通,落实好已签订的油气供应合同执行工作,防止因短期内巴以冲突升级带来供应上的“节外生枝”。
再次,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范预案。针对短期内中东局势可能升级的风险,统筹国内生产、油气储备和进口资源,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现状,做好类似采暖季天然气“压非保民”(即压减非民生用气,保障民生用气)的紧急预案,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