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人物 » 正文

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陈英龙:我是从0到1的连续「创业者」

日期:2023-12-30    来源:36氪

国际燃气网

2023
12/30
18:1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香港中华煤气 镍氢气电池 生物质燃料

一位深耕能源领域20多年的投资人,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创业者”。

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陈英龙的办公室里,有个橙色的看似金属介质的柱状东西,据说是EnerVenue镍氢气电池的原型。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原型,更是我们陪伴创业者从0到1成长的阶段性成果象征。”陈英龙坚信这原型所象征的科技创新力量——这也是他和他所在的香港中华煤气,一直在能源领域寻找的目标。

香港中华煤气是一家成立160多年的老牌能源企业。除传统城市燃气业务之外,中华煤气一直在智慧能源领域广泛布局,通过一系列早期战略投资落子多个能源赛道,打造了涵盖储能、光伏、氢能、生物质燃料、能源数字化等众多领域的智慧能源体系。

陈英龙是这项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作为中华煤气CVC投资部门负责人,陈英龙主导了多个能源科技项目的早期孵化和投资,从0到1见证和陪伴了项目一路成长。今年初,中华煤气孵化的生物质精炼公司怡斯莱(EcoCeres),获得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贝恩资本的4亿美元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事件。怡斯莱也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对投资人而言,参与并见证一个项目从0到1长成独角兽,是一件颇有成就感的事。当被问及这背后的“投资窍门”时,陈英龙笑着说:“我很幸运(Im a lucky man)。”

事实上,这份“幸运”源自他在能源领域的坚持。20年前,陈英龙开始从事能源投资。在他从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能源领域并不是投资市场的热点,项目少,活跃度低,甚至冷冷清清。这对投资人而言无疑是莫大的考验。看着其他赛道风口迭起、热钱涌动,陈英龙选择坚持。

“我有很长时间一直都在风口下面。”陈英龙说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但也是这份“笨拙”让他专注在能源领域20年,积累了深厚的投资经验和行业认知——这也是中华煤气投资布局能源行业的独特性和优势之一。如今站在风口上的感觉,陈英龙坦言“挺爽”,但自己和中华煤气专注能源行业的初心,以及从0到1孵化、投资能源科技项目的方向,不会随着风口轮转而改变。

与此同时,这份初心的实践方式正在不断拓展。自2021年开始,香港中华煤气连续主办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挖掘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在资金和应用场景上赋能创业项目落地。

创业往往九死一生,相应地,从0到1的投资也并不总是一路坦途。早期科技创新就像一枚抛向空中的硬币,没有人知道落地那一刻,哪一面会朝上:成功抑或失败。对专注早期投资的陈英龙而言,要做的就是坚持初心、当断则断,尽管这是一种残酷且痛苦的体验。

做了20年投资人,但陈英龙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创业者”。在他看来,投资也是一种创业,这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

近日,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陈英龙接受了36碳的专访,分享了他深耕能源投资领域多年的心得体会、行业洞察,以及中华煤气在能源方向的投资理念和布局实践。

做能源投资20年,没离开过

36碳:作为一家百年老牌能源企业,香港中华煤气在生物质燃料、储能、芯片等赛道均有布局,这背后的投资逻辑和策略是什么?

陈英龙:首先,我们是从0到1孵化、投资早期的能源科技项目。这是因为我们早些年前想投资能源科技领域,发现可投资的项目很少,但我们不能干等,所以就自己从0到1孵化早期项目。在香港中华煤气主席李家杰博士的支持下,我们的投资方向一直围绕能源行业。

中华煤气拥有160多年的能源行业经验,我本人也在能源投资领域从业20年,没有离开过,所以我们的投资始终围绕能源方向。这也延伸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中华煤气的百年能源经验和资源积累,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圈,这为我们的能源投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平台,可以赋能初创企业发展。

举例来说,我们从0到1孵化了生物质精炼公司怡斯莱(EcoCeres)。这是一家通过生物质利用技术,可以把地沟油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能源科技公司。怡斯莱在去年获得了来自贝恩资本4亿美元的投资,还入选福布斯《2023上半年中国新增独角兽名单》。我们从早期孵化阶段开始陪伴这家公司一路走了过来。

36碳:中华煤气的能源投资理念和布局,具体有哪些独特性?

陈英龙:我们的投资宗旨在本质上是彻底的ESG,强调要坚持初心。现在的能源行业正处在风口期,很热闹,但无论是之前环境冷清的时候还是现在,我们关注的能源项目业务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不只拥有多年投资经验,还深耕能源行业,掌握行业know-how和认知。能源行业有其特殊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受政策因素的强烈影响,并且强调安全可靠。能源行业壁垒高,创业者大多拥有多年技术积累。这是一个重资产行业,看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需要投入很大的行业。

当然,我们不可能摸透能源行业所有的细分领域,所以只抓自己懂的方向,放弃不擅长的领域。我们的投资聚焦两个方向:Electron(电子相关,例如储能)、Molecule(分子相关,例如生物质燃料)。同时我们也注重服务客户的理念,管理财务安全和投资风险。

36碳:储能是中华煤气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储能热潮?

陈英龙:现阶段的储能还是一张白纸,空间很大。国家政策支持储能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也真实存在。在我看来,储能领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是安全性。储能爆炸问题一旦出现,都是大型事故,后果非常严重。同时,储能的时长、可持续回收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技术去解决,一个创业方案不能有一头、没一头,废旧材料回收处理的问题在启动阶段就需要设计好。还要注意材料的成本控制,不能让原材料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36碳:中华煤气看好什么样的储能创业项目?

陈英龙:我们关注特殊极端环境下的储能应用,投资了新型镍-氢气电池创业公司EnerVenue。它的电池产品可以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应用,不需要额外调温和耗能。这项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了几十年,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经过了验证。这个产品可以循环使用3万次,材料环保,可以100%可回收利用。

除了EnerVenue,我们还投资了一家锌-碘-溴电解液液流电池公司——易池新能(Luquos Energy)。原因很简单,液流电池是一个庞大体系,其中的全钒材料成本太贵,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和二次污染。易池新能的技术路线偏向水系,不仅无公害,材料成本也更低。

从EnerVenue和易池新能这两个项目,可以看出我们的投资倾向:与其一味地去追求全新的技术,倒不如在现有科技领域找到一个最大突破点,能同时做到安全环保和低成本,这是我们背后的商业逻辑。

从0到1:初心不变,当断则断

36碳:中华煤气从0到1投资早期项目,但这类项目通常在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方面远不够成熟。中华煤气这种投资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陈英龙: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商业视角来看,投资会面临很多变量,甚至整个过程中有80%的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而我们要做的是抓住那20%不变的核心,也就是我们的初心。判断可以出现误差,但初心不能出错。一旦过程中发现背离了初心,就要及时地壮士断腕,接受失败。

这份初心来自对项目的科学理解,在这一点上不能依靠运气。还要找到对的创业团队,让最合适的人去坐最合适的位子,合理分工,大家担任不同的角色。

36碳:如何判断一个项目“背离了初心”,需要及时“断腕”?

陈英龙: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经验。首先,就像看病一样,不要迷信,不要抱有侥幸心态。其实察觉到背离初心并不难,如果一个产品在研发初期就发现有安全隐患,或者成本降不下来,那就不应该继续做。

但投资人和企业家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用新钱去弥补之前的损失,导致新一轮损失,即“把钱投向无底洞”),然后拼命给自己找各种理由。

在我看来,一旦发觉背离初心,也就是当初的投资理由不在了,即使项目还有发展前景,也要“断腕”退出,拖延观望没有任何好处。尽管这是一件残酷的事。

36碳:除了资金支持之外,中华煤气还可以为早期创业项目提供哪些赋能?

陈英龙:中华煤气的投资部门是一个从0到1的创业孵化器,不是单一的财务投资。整体的投资文化是ESG,可以为企业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在资金、行业经验等各方面进行赋能。

例如怡斯莱,它最早的技术来自催化剂和反应堆,基础原理属于化工行业。中华煤气是历史悠久的大型化工企业,我们在怡斯莱创办初期就向他们输入了技术和运营支持。全球能够做SAF的企业不多,怡斯莱是其中之一,就是依托于中华煤气的强大背景,为公司带来了估值增长和国际大客户的认可,客户相信中华煤气的资源网络。在生产供应链上,SAF的一项重要上游原料是地沟油,中华煤气有大量的餐厅客户群体,可以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我们还投资了一家基于RISC-V开源架构创业的芯片公司——赛昉科技,公司现在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它通过中华煤气深入了解了能源行业,协同中华煤气旗下名气家研发出了“港华芯”,已成功应用在智能燃气表的场景,芯片出货量已经超过150万片,呈现指数级上涨。

36碳:据您观察,一个优秀的能源领域创业者通常具备哪些特质?

陈英龙:创业团队很重要。首先,核心管理者需要真正理解所在行业的真实需求和市场痛点,痛点有没有,需求够不够大,不能幻想。第二,能源行业强调安全可靠,团队必须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产品不能出现安全问题。第三,能源行业复杂多变,团队要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保持专业精神。

连续陪伴创业者的“创业者”

36碳:据您观察,早期项目在商业化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挑战?踩到哪些“坑”?

陈英龙:第一个“坑”就是POC(Proof of Concept,产品可行性验证)。如何将一个产品从一张白纸到做出第一个成品,这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往往是失败最多的地方,很多企业“死”在这里。

第二个是忽视市场。科学家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市场根本不想要,市场不接受,不能自己骗自己。这是早晚都要解决的问题,不如尽早面对。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家科技型初创公司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种转变,实验室是好玩的、充满创新和激情的,但真正到了生产管理阶段,每天都要考虑控制成本。如果接受不了这种转变,公司往往会失败。

说到底,最终还是归因到“人”。

36碳:如果看到企业踩“坑”,您作为投资人会怎么做?

陈英龙:这是投资人在项目中的角色定位问题。首先要找到对的人,我们愿意与创业项目共建团队,找到在各自领域很厉害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在这样的团队中我也愿意参与进来,发表观点。

如果没有参与共建团队,我们会判断这个人与我们的团队是不是同一类型,是否同频。对有一些项目我会保持距离,参与程度不会很深。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比如性格差异,不能任性。

36碳:面对创业者,您会如何定义自己和团队?

陈英龙:我们是从0到1连续陪伴创业者的“创业者”。

我们愿意从早期开始,在从0到1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去做投资,我们一直连续在做这件事,看了大量的创业项目。我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军师”,一个陪伴者,而不是一把手。

在我看来,投资也是一种创业,我们是连续的“创业者”。这是我的兴趣和情怀所在,我也有责任去做这件事,愿意将行业经验、投资经验和中华煤气的平台分享出去。

36碳:“创业者”这个身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陈英龙:举个例子,我投资了一家做口罩的公司RAZE,香港的大街上有很多人都在戴他们的产品。这不是一个大项目,但从0到1做这件事,它不需要很大,却能够以某种形式改变人们的生活。

因为一次很小的“创业”,人们的生活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最吸引我的。

36碳:您最近在关注和看好哪些能源科技创新?

陈英龙:第一个是Carbon Capture(碳捕捉)。全球碳排放不断增长,这项技术对减碳很重要,尤其是国内CCER逐步重启,这项技术带来的碳抵消,在国内和未来的国际碳市场上都会发挥作用,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第二个是氢能的技术应用。我们在氢能领域做了大量投资布局,从长远来看,我们预见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是未来能源方案的关键。

第三个是太阳能的迭代和应用,光伏技术转化效率的提升对能源行业至关重要。

36碳:新一届TERA-Award大赛已经启动,您对今年的大赛有哪些新期待?

陈英龙:有外界评价TERA-Award大赛是能源界的“诺贝尔奖”,但我们其实不只想做能源界的“诺贝尔奖”,我们更“贪心”。奖励能源科技创新只是我们其中一个目标,最终目标还是通过大赛去加速赋能这些能源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我们不仅是一个award(比赛颁奖),获胜者拿到奖金庆祝一下,我们更是一个incubator(孵化器)。

例如易池新能(Luquos Energy)是第一届大赛的获奖者,我们也在应用场景、战略投资等方面赋能他们的技术走出实验室,推动商业化落地。我期待通过大赛找到更多的创业合作伙伴,而不只是单纯颁个奖,希望TERA-Award能成为能源科技领域创业者们的“共同语言”。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