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黄土高原骄阳似火,地表温度直逼50℃。公司“新一轮夺气上产攻坚行动”部署后,在中石油煤层气公司临汾采气管理区生产现场,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高温较量的上产攻坚战如火如荼展开。
8月9日,管理区日产量再创新高达809.2万方。进入8月以来,日产量正以日增万方的“加速度”全速攀升。截至目前区块累产超3000万方井已达43口,且吉深12-8平04井即将加入这一“高产俱乐部”。这个上产季,管理区广大干部员工用汗水诠释了“高温不减产、上产不停步”的庄严宣誓。
“酷暑征战”抓上产
“井口压力正常,管线连接无渗漏!”8月8日10时26分,烈日当空,吉深4-6平02井场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薛巨富的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安全帽下的脸庞晒得通红。他顶着35℃的高温,半蹲在采气树旁,手持检测仪仔细核验这井场的每一台设备……
他们要尽快完成场站设备检查验收,确保新井快速投产。为抢抓新井投产窗口期,管理区成立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薛巨富、生产指挥中心宋凯、贾瑞增,安全生产办公室王皓为主要成员的新井验收投产工作小组,将吉深4-6平02井验收周期由原来的一天,调整至半天。“井场温度每升高1℃,设备调试难度就增加一分,但气量早一天接入管网,50亿方上产目标就多一分把握。”薛巨富抹了把汗说。烈日下,4人分头行动,两人检测井口装置,一人巡检工艺管线,一人核对数据台账。汗水滴在钢制设备上瞬间蒸发,发出“滋滋”声响。
13时30分,随着最后一道阀门完成气密性测试,验收组当场发出投产许可。此时,薛巨富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上,水珠凝结又滑落的痕迹,记录着这场历时3小时的高温战役。
“数智赋能”稳气量
在管理区地质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表上,43个闪烁的红色标注格外醒目——这些都是累产突破3000万方的“功勋井”。地质工程师王大猛正对着电脑分析最新生产曲线,他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口井的“性格档案”,气井配产多少、产水量波动曲线、更换套管生产……
这背后是管理区创新的“一井一策”精细管理法最直接的体现。地质研究中心组建“气藏医生”团队,通过产能评价、动态分析、措施优化“三步诊疗法”,让每口井始终处于最佳生产状态。以吉深11-5平01井为例,技术人员发现抽油机运行异常后,及时调整生产制度,有效避免卡泵故障发生,使该井日产量稳定在2万方以上。
“我们给每口井都建了‘健康档案’。”孙锋指着电脑上的气井历史动态数据分析表说,“从压力变化到水气比波动,任何细微异常都逃不过我们的‘火眼金睛’。”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大吉气田高产井数量在半年内增加了30余口。
“挂图作战”抢进度
走进大吉区块生产指挥中心,墙上的上产作战图格外醒目,不同颜色的磁贴标注着各环节进度。8月以来,这里实行“早七晚十”工作制,每日生产碰头会成为雷打不动的“战时例会”。
“这口井今日完成投产,明日起纳入日跟踪清单。”“还有6口新井的外输管线焊接必须加快进度完成。”8月9日,管理区领导的指令一条条部署。会后,各职能部门快速对接,推进现场投产工作,整个气田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高效运转。
在这片热土上,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管理区第三届暑期油娃班反向探亲人员规模再创新高,34名现场员工纷纷放弃休假,将家属接至大宁生产基地,把家搬到了生产前线,为的就是把产量搞上去。“我们多流一滴汗,公司50方产量任务就多一分底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薛巨富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骄阳如火,热浪翻涌,却挡不住煤层气人奋进的脚步。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一台台采气树如钢铁卫士般挺立,将地心深处涌动的能量化作能源保供的誓言。从晨曦微露到星垂平野,从汗透工衣到捷报频传,临汾采气人正以“每一方气都是承诺”的担当,在上产50亿方的壮阔征程中刻下深深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