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用天然气洁净能源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十一五”以来,随着西气东输等骨干管道的建成,我国天然气消费迅猛增长,天然气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天然气利用还存在较大差距,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当前石油消费成本快速上升以及国民经济对煤炭有着过高依赖程度的条件下,发展天然气产业,改善能源供需结构,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可喜的是,随着促进产能建设和合理需求形成的多元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天然气产业正逐步走上正轨,有望迎来希望的曙光。
资源基础雄厚
资源禀赋以及分布状况是天然气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天然气资源可以分为常规天然气以及非常规天然气两类,从目前掌握的资源评价信息看,我国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具备天然气产业化的基本“硬件”优势。
一是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相对优势。从总量看,我国堪称天然气资源大国。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数据,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达到35万亿立方米的规模,该结果较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数据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可采资源量达到了22万亿立方米。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含南海)天然气地质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0%,与国内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0%以及世界石油探明程度50%的水平相比,我国天然气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同世界上一些天然气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蓬勃发展的青年期。近年中石化在川西地区发现的普光气田和中石油发现的龙岗气田就是我国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结论的有力佐证。这两处气田的发现将在我国天然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前景可期,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根据最新一轮资源评估结果,中国埋深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在总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区域分布、埋藏深度等方面也比较有利于规模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开发虽尚未形成规模,但科学考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前景值得期待。近年在中国南海发现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无疑是一条鼓舞人心的消息。
开采技术厚积薄发
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是发展天然气产业的源头与基础。除了具备雄厚的资源基础外,天然气开采技术和理论认识的不断积累和进步也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从“六五”到“十五”时期的数轮国家油气科技攻关工作,各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开发研究。截至目前已先后发展和创建了煤成气地质科学理论、“盆、热、烃” 热体制和地球动力学理论、以晚期生烃晚期成藏为主的天然气动态成藏理论、以“气源的有效性、成藏过程的有效性和要素组合的有效性”为核心的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地质理论。理论研究大大推进了地震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储层保护技术、采气工艺和集输处理技术等技术进步,拓宽了勘探开发领域,明确了部署思路和具体目标,为下一步天然气大发现和有效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
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单位系统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实验、成矿条件、成藏机理及成矿远景预测等多方面的前期研究,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实验等个别领域已经取得初步认识和阶段性成果。
我国煤层气开采技术也具备相当程度的积累。国内企业通过引进美国等煤层气产业较为发达国家的等温吸附测试设备,有效解决了含气量的测定、含气饱和度的测定和临界解吸压力测定等系列问题,测定的准确度得到了外国公司的认可;基本掌握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煤层气水平井设计和钻井技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试井技术行业规范;针对中国煤岩、煤阶和煤层较厚的特点,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并形成了采用套管射孔的压裂增产技术。此外,煤层气的排采技术、储层模拟技术、煤层气钻井取芯技术、集气储运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技术进步正在释放着能够推进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巨大能量。
管网建设承上启下
天然气产业链涵盖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以及天然气化工和销售等环节,产业链长而复杂。天然气产业运行与石油产业运行有很大程度不同,表现在天然气产业对处于整个产业链条之中的上下游环节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极高。其中,管网建设是连接上游勘探开发与天然气市场的关键环节。可以说,一个国家天然气产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管网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西气东输、忠武线、涩宁兰线、陕京一线和二线等管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将逐步形成。近年来为推进我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天然气管网布局及“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此规划,在“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基干管网,规划建设天然气管道大约1.6万公里,到2010年中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将达到4.4万公里。干线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对支线的建设形成推动。
与此同时,煤层气管网建设工作也已启动。目前山西煤层气管道已在山西沁水正式开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沁水地区丰富的煤层气将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气东输管道,与西部天然气混合后一起输送至华东地区。估计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建设还将有大发展。届时全国天然气管网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上下游协调发展,天然气供应的保障程度将随之提高。
价格改革激活投资热情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8年年中曾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当前油价虽回落到60美元/桶左右,但不能由此就简单得出油价将低位运行的结论。国内外数家机构和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跟踪分析国际油价,对未来的油价走势进行了大量预测,预测的结果虽不尽统一,但共同点是对油价高位运行均持肯定态度。实际上,通过分析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油价年均价格走势可以发现,油价变化如同物价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攀升是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呈不合理状态。国内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的比价关系不尽合理,低于国际市场能源比价关系。与国外天然气价格绝对水平相比,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的天然气平均出厂价格仅相当于美国天然气井口价格,以及日本、韩国、欧盟进口LNG到岸价的40%~45%。近年来,国家虽数次调整天然气价格,但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偏离其市场价值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缓解。伴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以及国内成品油价格的逐步接轨,国内天然气价格也必将随之水涨船高。
天然气价格是影响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天然气价格的接轨将改变现行天然气项目的经济评价机制,改善企业投入产出结构,此举对于提高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加大企业对天然气勘探的投资力度有着积极意义。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经向国务院上报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将理顺天然气价格。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将为国内的天然气勘探带来历史机遇,有助于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需求创造市场力量
从世界平均水平看,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23%。比较而言,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相对较晚,消费水平较低。据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估计,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开放程度的加强,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我国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到2020年需求量估计达到2100亿立方米/年,到2030年达到2380亿立方米/年,届时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有望超过10%。
消费需求是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天然气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将导致我国天然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数据显示,我国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2005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已高达600多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的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计,到2015年和2030年,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达到280亿立方米和127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不应求的格局将通过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产生“倒逼”机制,为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能源政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当前国家已明确了未来我国能源政策的三大取向,即调整能源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国际合作,新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活力。加快能源勘探步伐、提高能源自给能力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一贯政策。
就天然气产业发展而言,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在于供需结构的调整。从发展形势看,以下几个方面估计是今后天然气产业政策的重要看点:鼓励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天然气投资在油气总投资中的比例;鼓励多渠道筹集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及其利用项目的建设资金;对天然气项目在贷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天然气价格、税收、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加强研究,制定有利于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法规以更好地支持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除常规天然气外,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将受到更多的鼓励。作为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重要补充,非常规天然气将在能源生产供应规划中被统筹兼顾。国家发改委去年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除鼓励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外,该文件将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勘探及开发列入鼓励类投资目录,还向人们传达了非常规能源将在今后几年得到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的明确信息。
当前,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已经出台,该政策体系就天然气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规定,对天然气利用的重点领域和非重点领域、鼓励领域和限制领域均作了详细说明,此举对于天然气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将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全体国民形成健康的天然气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