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并不是完全的逢'听'必涨。"在新一年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柴晓钟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对于有市民质疑听证会是不是逢"听"必涨时如此表述。(据《新京报》报道)
柴晓钟认为,北京的价格听证会并不是完全逢听必涨。他举例说,前一段北京对公园门票开过听证会,代表都赞成涨价,但是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公园门票的价格上涨政策并没有出台。
同时,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张万恒表示,"逢听必涨"是人们对听证会制度本身的不了解。"我认为,是逢涨必听而不是逢听必涨。"张万恒解释道,凡是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务制度价格应该建立听证会制度,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价格听证会是政府价格决策之前广泛听取意见的法定程序,从听证会的本质来说应该是逢涨必听。
尽管相关方面强调听证会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逢"听"必涨,而是逢涨必"听",但从很多事情看来,逢"听"必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在很多次涨价之前,也的确是"听"过,只是最后都没能"逃"过涨的命运。
就拿最近的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来说。在开听证会之前,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公布,听证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是否将居民生活用气价格由1.90元/立方米调整为2.05元/立方米。最后,听证会的结果并无新意:居民生活用气价格上调0.15元/立方米,由1.90元/立方米调整为2.05元/立方米。
其实,仔细想来,在过去的2006年里,与天然气的提价路径如出一辙的并不少。2006年4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出租车提价方案,并公布了听证会代表名单。尽管当时各方对听证会代表的产生程序提出了种种质疑,媒体普遍调查结果也是多数人明确反对出租车调价,但听证会最后依然通过了所有提价方案的诉求,由每公里1.6元上涨到每公里2.0元。
其他各地也同样如此。2006年10月31日,海口举行民生管道燃气调价听证会,会后,天然气价格由原来的0.974元/立方米上调为1.25元/立方米;南京市从2006年8月19日举行价格听证会以后,南京各类型的自来水综合平均到户价格将再上调0.925元,其中,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将再上调0.80元……
从春运票价,到水价、电价、燃气价,虽然每一个听证会的名头都不一样,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涨于是,在百姓心目中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听证会就是"涨价会"。"想涨就涨吧,反正无论怎样最后结果都是涨。"这样的牢骚背后体现出听证会公信力的缺失。
听证作为行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称《纲要》)所明确规定的内容。《纲要》要求,政府部门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行政行为决策,应当实行听证。依据《纲要》,听证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而非行政机关的权力。
可是,为何听证会却成为了某些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涨价的"通行证"和"橡皮图章"?难道问题出在听证会代表身上?"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一个代表是发改委指定的。"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张万恒表示,北京每次听证会的代表全部是由人大、政协、消费者协会以及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推荐产生的。
既然代表没问题,那是为何呢?"制度不健全,规范不完善,公权不中立。"有人抛出这样的结论。的确,听证会一般都是讨论公用事业的价格,而公用事业又将获得政府垄断授权的生产者与政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价格被转入到政治过程中决定时,相对于消费者,垄断性的生产者更能影响政府。
另外,在公权不中立,政府立场不超脱的情况下,让政府主动放弃利益,考虑大众,等于是让政府自己"割肉",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不管如何推测原因,一个基本现实就是,在涨价的博弈中,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极不均衡,任其发展自然是某一方利益被损害,而且,受害一方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听证会不异化为涨价会是今后必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