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领域中最具合作潜力和战略意义的领域。但是这条长达1000公里的石油管线却从1994年开始磋商,直到今天才正式竣工,期间经历了线路改换、合作终止、日本介入等一系列内容,多轮 “拉锯式”的谈判拖延了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终于,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的“斯大线”石油管道今天正式竣工, 2011年1月,这条管道将会将石油从俄罗斯输往中国。
这条历经曲折的中俄石油管道对两国各有什么现实意义?本台记者今天采访了中国能源网韩晓平:以下成品:
韩晓平:这条管线建成之后,可以有更多的俄罗斯石油进入中国市场,俄罗斯获得更多利益,如果按照当年普京的方案,将石油输送到太平洋沿岸,那么不仅距离非常长,而且技术成本非常高,大量石油在高原地区运输,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而且有很大风险,如果运到太平洋,那么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因为石油是按照国际油价销售的,这就降低了俄罗斯的利益。
现在这条管道呢,不仅增加了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而且对于俄罗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也有拉动作用。
记者:俄罗斯方面曾经考虑,在这条管线之外,搭建一条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石油管线,但是权衡之后还是先修筑了这条管线的支线,那么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会不会放弃原有管线的建设。
韩晓平:这并不是说俄罗斯放弃了那条管线,而是现在这条到达中国的管道,经济性远远高于一条到达太平洋沿岸的管道,所以从经济性而言,是没有必要建设新的管道的。
但是如果俄罗斯想要将其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那么还是会可能修筑的,目前全球正在出现新能源革命,特别是一些电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现,这可能减少对于石油的需求,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现在占领市场比作为政治博弈筹码更为重要。
记者:从斯大线运输的石油价格和国际石油价格相同吗?
韩晓平:首先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也是按国际市场核算的。当然各国的油品不一样,价值也不一样,但是如果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口,由于运输距离较短,而且能够直接到达像大庆这样的炼油基地,使用成本还是很低的,中国石油公司可能因此获得较高利润,但是中国老百姓不会因此而减少石油用品支出的费用。
记者:斯大线修好以后,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石油输送就会一帆风顺吗。
石油管道修好之后,可以将原来铁路运输的石油承担过来,但这也是长期以来在俄罗斯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铁路背后也有他的利益集团,他们不愿意管道修成之后影响他们的铁路运输。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新增加1500万吨石油,但这些石油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勘探,在俄罗斯高寒地区每年能够工作的时间有限,那么如果俄罗斯不抓紧时间开发,即使修好了这条管线,也没有那么多石油可以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