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日前发布。《计划》强调积极推动天然气全产业链发展,指出“十三五”末期,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比重要达到10%以上,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并努力建设8个年产量百亿立方米级以上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大型生产基地成趋势
《计划》提出,加快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 “稳定东部、上产西部、突破海上”,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南海为重点,加强西部低品位、东部深层、海域深水三大领域科技攻关,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力争获得大突破、大发现,努力建设8个年产量百亿立方米级以上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到2020年,累计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5万亿立方米,年产常规天然气1850亿立方米。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常规天然气产量为1178亿立方米,1850亿立方米的目标将在未来推动上游生产不断中加速。
从《计划》中不难看出,规模化、大型化的油气生产基地将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的主要来源,并成为未来趋势。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降低总体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利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与安全,总体有益于上游的勘探和生产。
完善储备保障体系
储气库是天然气利用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我国储气库发展却被快跑的天然气需求甩在后面,而天然气长远健康发展必须疏通储气库这一重要“阀门”。
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调峰需求逐年增加,储气库在天然气供应链中的调峰作用日益明显,挑起调峰大梁任重道远。因此国家发改委2014年4月5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储气库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中石油也加快了储气库布局建设的步伐。
《计划》中也提到,要完善能源储备制度,建立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生产运行储备并举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国家能源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扩大石油储备规模。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发改委2014年迎峰度冬能源保障工作会议上就表示,以优先保民生原则为前提努力增产增供天然气,尽力增加进口,设法增加储备。
天然气储备在《计划》中得到重视,但目前谈天然气规模化储备尚早,主要还是用于调峰。因此加快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并不断提高天然气储备能力,同时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支持天然气生产企业参与调峰,有助于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
管道建设集中发力
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国内天然气管道里程数从1.2万公里提高到3.1万公里,年均增速约17%;2008年-2013年,天然气管道里程数从3.1万公里提高到7.8万公里,年均增速约20%,但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仍较为落后。
《计划》提出,按照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供气格局,加快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形成进口通道、主要生产区和消费区相连接的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到2020年,天然气主干管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拟建及在建的主要天然气管道干线包括新粤浙、陕京四线、中俄天然气管线和西气东输四线,四条管线总长度约1.6万公里。其中陕京四线预计即将开始建设;中俄天然气管线预计将在年底前开始建设;新粤浙管线预计2015年初开始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今年上半年已经获得路条,预计2015年开始建设。不难看出,我国将从年底进入天然气干线管道集中建设期。
在上述管道建设规划中,中俄天然气管线并不在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因此,中俄天然气管线将在未来4年内使我国每年天然气干线管道长度在原本每年新增8000公里的基础上额外增加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