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燃气聚焦 » 正文

发展天然气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日期:2016-09-22    来源:潍坊亿燃天然气有限公司

国际燃气网

2016
09/22
17:4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天然气价格 天然气生产 天然气出口

    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世界潮流,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之际,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自然也应该在行动之列。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环境问题较为严峻,能源结构的调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较大比例,目前还在66%左右,油气和可再生能源比例较低。特别是具有低碳环保特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超过10%,与全球平均水平(24%)差距甚远。因此,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对于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十分重要。鉴于天然气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很发达以及产业化推进还面临系列问题的现实,笔者以为天然气产业发展应处理好四大关系。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缘于最近的两学一做活动中重读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之一些启发。
 
    一是处理好国内天然气生产和进口天然气的关系。就供给侧看,中长期内全球天然气供应充足。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已经产生了溢出效应,不仅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页岩气生产,也加快了自身的天然气出口。传统的天然气资源大国如卡塔尔、伊朗、印尼等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规划和实施天然气更大规模天然气出口项目的上马,再过几年这些项目估计就要进入商业运行阶段了。非洲的油气大发现以天然气为主,目前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也正在谋划天然气出口,这也也是未来的供应源。中国作为天然气进口大国,今后可选择的气源应该有很多。北有中亚管道气,南有LNG进口通道,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天然气交易也一直在商榷。在当前低油气价格形势下,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亚洲溢价等现象不再肆虐,我国的海外天然气供应形势较前些年好了很多。当然,不能因为海外天然气供应宽松而忽视国内的天然气生产问题。恰恰相反,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要重视国内的生产问题,只不过策略上需要做一些调整。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国内的天然气生产不像过去压力那么大,因为国外的同行已经给我们减负了,国内的生产商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静下心来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疑难杂症,提高勘探开发效率,为今后的储产量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至于产量,不必追求“硬稳定”,应强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二是处理好天然气和其他能源的关系。推广和鼓励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举。天然气虽然属于清洁能源,但它是化石能源,也有碳排放。然而对于无碳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天然气具有供应稳定、产业技术成熟、产业链长的优势。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在追求低碳不能忽视增长这一核心目标的形势下,推广和使用天然气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这一点中国的选择和世界的选择是一致的。鉴于目前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和成熟,我们发展天然气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走循序渐进、由点及面,逐步推进的道路。但是从全局发展角度看,必须突出天然气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当然,在天然气大发展的同时,其他能源发展也不放松,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为此,需要处理好天然气与煤炭、石油、新能源的关系。现阶段依然要强调以煤为主,但是要重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电等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也不高,也需尽可能提高消费比例。
 
    三是处理好天然气上游与下游的关系。这里的上游主要指气源,包括产量端供应以及进口天然气供应,下游指天然气生产和生活消费。我国曾出台过天然气利用政策,首先保障城市居民天然气消费,天然气生产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这一点主要与当时天然气供应短缺有关。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政策也有必要与时俱进。笔者以为,现阶段迫切需要对当前的天然气利用政策进行调整,在保障居民用气的基础上,鼓励工商企业更多使用天然气是发展方向。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等天然气生产消费要予以鼓励。美国的天然气消费近8000亿立方米,居民用气也就19%,工业和发电用气量占到近60%,此外还有交通和商业用气。当前全球天然气供应比较充分,价格下行,是国内用户利用国际资源的好机会,应抓住机遇,加快创造工业和发电需求客户。当然仅仅天然气利用政策调整可能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天然气用户是否用的了、用得起等系列问题,这又涉及天然气价格和财税政策的调整跟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之必须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上游的基础要强化,下游的链条要拉长。产业政策是需要的^_^!制定产业政策者不能无知,更不能无耻。
 
    四是处理好天然气价格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历来比较复杂,从早期的成本加成到后来净回值法中间经历了不短的时间,目前价格改革依然在路上。制约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强大和完善。从管网方面看,中国虽已建成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天然气大干线框架,但天然气管线总长估计还不及美国的10%。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导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低、天然气消费普及率低等“双低”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严重制约了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步伐。政府对天然气价格改革历来十分重视,先后开展了天然气价格净回值法的试点改革,并在适当时机对增量气价和存量气价并轨。今后应在此基础上着手天然气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让更多有资质的主体参与到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中来,同时给予更多的主体参与天然气生产和贸易的资质。如果管网覆盖面不够,现有的管网即使从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做法是市场化定价的过渡阶段。
 
    我国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较低,期望在短期内实现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比例的飞跃是不现实的,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很多环节还不尽人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好天然气大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作为,本着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去实施。首先从规划、政策调整做起,明确发展大思路,做好发展布局。如果觉得摊子太大不好统筹推进,不妨考虑试点改革,只要点上有突破,就说明可行,就有推广和发展的希望。过去我们担心天然气不够用,如今机会来临了,一定要主动作为,因势利导。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