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石油、
天然气排放指数对比
2010-2017年天然气消费结构变化
天然气消费在各大领域中占比
12月中旬,北京今冬供暖满一个月。在位于京西门头沟的国信供热厂大院里,两个60米高的大烟囱特别醒目:一个是已经停用煤炉的烟囱,砖壁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烟灰;一个是正在使用的天然气炉烟囱,不锈钢管壁在蓝天背景下熠熠生辉。两座烟囱对比鲜明,无声地讲述着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用能的转变。
从家家烧蜂窝煤到天然气入户,消费结构见证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富煤少油缺气”,是公认的中国能源结构特色,而在40年的改革历程中,这个结构正在一步步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蜂窝煤几乎是全国城镇居民的共同记忆。40年后的今天,天然气替代蜂窝煤进入百姓的厨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那时候的冬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头天晚上留下的引火煤渣上放一个新煤球,引燃后再把多余的炉渣掏出来,干完这个流程往往是一脸的煤灰。”郑州市民贾瑞民回忆少年时的生活,“5口之家,每个冬季要消耗400至500块煤球,煤站给的定量只有220块,不足部分就得到处求人。”
尽管现在看来那是苦日子,但不可否认,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煤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78年全国原煤产量6.18亿吨,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3/4和2/3。当时,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只有2.9%。
上世纪80年代,煤气在中国一线城市家庭中成为“新宠”。由于管道铺设困难,能直接把煤气引入厨房的家庭仍是少数。公开资料显示,1982年,全国接入煤气管道的家庭只有450万户,没有管道的小区就采用煤气罐的形式补充。
在资源稀缺的年代,煤气罐也是稀罕物件儿。曾主持浦东煤气厂建设的王钰初厂长回忆:“那时候我拎个钢瓶(煤气罐)到丈母娘家,走到弄堂里都被人盯着看,能弄到一个钢瓶很了不起的。”
每一种能源的更迭,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并行过程。1997年,我国第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陕京管线投运,京、津等市的部分居民用上了天然气。6年后,西气东输东段工程顺利竣工,天然气像一只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国2亿多人口用上清洁能源。
2017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有90%以上使用天然气,用气人口达到3.5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升到6.6%(不含港澳台),城镇居民不觉间已向“灰头土脸”的蜂窝煤时代说“再见”。
培育天然气市场,企业勇担重任,超前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活跃带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能源消费中就是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能源企业也从最初的封闭生产进化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与社会融合的阶段。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个人专栏里讲过一个细节:1997 年,陕京管线分配给天津2亿立方米天然气,天津担心用不完。
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2017年,天津的
天然气供应量增长40余倍,在冬季高峰期仍供不应求。全国都是如此。1997年,国内天然气全年消费量197亿立方米,20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2386亿立方米。
2007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在连续几年略高于消费量之后出现了短暂的持平局面。从2008年开始,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首超生产量。接下来,不断刷新的增速把国内天然气消费带入一个新时代。
天然气消费量的骤增,一方面体现中国在清洁用能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化。在天然气化工、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这四个领域,事关百姓生活的城市燃气消费占比达39.3%,位居第一。
在近年来的能源新闻中,“煤改气”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百姓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风向标,这场关乎民生的能源革命,加大了能源企业供应清洁能源的力度。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国家出台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要求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推进“煤改气”工程,涉及474.3万户。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煤改气带动天然气消费657亿立方米。
按照传统惯例,黄河以南大部分城市冬季不集中供暖。近年来,随着天然气的普及,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壁挂炉成为南方城市主要的取暖方式。2017年,燃气壁挂炉带动的天然气消费约115亿立方米。
中国已从一个天然气消费在全世界微不足道的国家成长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从加大开发国内资源到参与全球市场,供应格局体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中国在不断提升天然气供应量的同时,也不断优化天然气的供销格局。供应量从1978年的137亿立方米增长到2017年的2402亿立方米,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产供格局的变化。40年来,我国的天然气供应从国内少数地区即采即用的原始模式发展为全球布局,集产、贸、运、储、销一体化的格局。
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代表的油气企业,不断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形成了长庆、塔里木、西南、青海四大气区。新世纪的前17年,国内天然气开采量从303亿立方米增长到1476亿立方米,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
作为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第一大公司,中国石油在2017年开采天然气1033亿立方米,可替代1.33亿吨煤炭,减排二氧化碳1.42亿吨、二氧化硫220万吨,环保功效相当于14.2亿棵树,等于再造3.5个塞罕坝林场。
12月12日,塔里木油田传出捷报,中秋1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气流,折合日产天然气33万立方米,凝析油21.4立方米,为中国天然气供应再添“底气”。
为合理配置国内
天然气资源,20年间国内建成了西气东输、川气出川、陕京管线等大型调气工程。为应对季节因素带来的天然气消费峰谷差,全国建成11座储气库(群),完成了资源进一步优化。
在加大开发并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立足全球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
年初的全国两会上,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在全国政协中华全国总工会界别小组讨论中表示,我们在国际天然气市场有话语权,会努力把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天然气供应给中国老百姓。
这是一句已经落实在行动上的承诺。在过去10余年间,中国已建成了中亚、中缅天然气长输管道,把中亚地区和孟加拉湾海域的天然气资源引入中国。
2018年7月19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向中国供应的首船液化天然气(LNG)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抵中国石油旗下的江苏如东LNG接收站。这是海上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又一重大通道,也是中国四大能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球调配天然气资源,国内建成20座LNG接收站,力保把全世界最优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输入国内。
除此以外,接通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中俄东线也已接近完工,预计2019年可投运。届时,它将与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及海上LNG进口通道一起,形成我国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构建出立足全球、内外并重、稳定保障民生用气的大格局。
夜晚,站在北京国贸三期楼顶俯瞰万家灯火,每个居民楼亮灯的窗口都是一幅暖意融融的画面。城市边界在不断延展,连接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民心。这,注定是一个新的能源时代。 (记者 徐远震)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新闻故事
奶奶的灶台
“咳咳咳……”这是奶奶又在做饭了,从我记事开始,总能听见奶奶在厨房里咳嗽。
我的家乡在祖国的西部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家家户户做饭都烧柴。奶奶有鼻炎,每次干草的烟会呛得她不停咳嗽。
等到我读书时,灶台角落里的干柴被黑黝黝的蜂窝煤取代。有了煤炉,奶奶彻底告别土灶台,每天的咳嗽声也少了许多。但是,用煤球的日子,即使在寒冬里,奶奶也会一直开着窗户,原因是,煤球燃烧产生的气体虽无色无味,但对人体的伤害比柴烟更甚。
再后来,我们家用上了煤气罐,做饭时一拧灶上的开关,火苗就冒出来了,而且火焰大小易控制,做饭时间也缩短了。但是有一天,奶奶看新闻中说,有居民家的液化气罐爆炸造成人员死伤。此后,每次做饭奶奶都是小心翼翼。
18岁那年,我来到省城读书。第一次见到了相对安全的管道煤气。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告诉奶奶。奶奶好奇地问这问那,仿佛孩童一般。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昆明成为昆仑燃气公司云南分公司的天然气输气工,也把奶奶接到了昆明生活。
在新住所里,奶奶摸着崭新的灶台问:“这里面就是你说的煤气?”
我望着奶奶笑道:“奶奶,这里面的气已经升级啦,现在是天然气。”
我打开燃气灶,指着跳动的蓝色火焰告诉奶奶:“它比煤气更清洁、更环保、热量更高而且无毒,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这种清洁能源。”
奶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要试试这新灶台。
丰盛的饭菜很快就端到餐桌上,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天然气真好使,咱家乡啥时候能用上就好了。”
我对奶奶说:“中缅天然气管道已进入云南省,去年昆明市已完成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现在公司的目标是气化云南,为的就是让咱老百姓能早日用上这方便的清洁能源。”奶奶听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廖云鹏)
气化门头沟
京西门头沟,数百年来煤炭行业发达。上世纪50年代,它一度推动北京成为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
因煤而兴,也因煤而伤。
1935年,北平师范大学的师生在《门头沟印象》里写道:80%以上是矿地,这里形成一个黑的世界。泥土、房舍、沟渠里的水,甚至人们的脸和手,几乎全是黑的;道路上的煤土,都成了细细粉末,即便是天晴无风日,也是尘土飞扬……
这一切,在12年前得到改变。
2006年,一群“红工装”来到门头沟,深入大山勘察设计。不久,载着压缩天然气、印有宝石花的CNG车开进了山沟沟。十多年来,为跟上门头沟棚户区改造和“煤改气”推进的步伐,负责供气的昆仑能源调动气源、运输、施工和管理优势,形成了燃气管道延伸为主、LNG点供为辅、CNG配送补充的供应格局。
2016年冬天,古镇潭柘寺镇结束了几百年伐柴烧煤的日子,就在离古寺不远的山腰,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LNG橇装站。天然气不仅“下乡”而且“上山”。
坐在煤车上的门头沟正在步入“无煤化”时代。到2017年,昆仑能源、华港燃气在门头沟地区的燃气管网总长近300公里,天然气覆盖超过97%。
俯瞰燕赵大地,“气化京津冀”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先后建成投产了陕京四线宝坻—香河—西集联络线天然气管道,港清三线、唐山LNG外输管道等一批项目,形成了7条管道、5座储气库以及1座LNG接收站向京津冀地区供气的格局。5年来,输入华北地区的天然气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截至2017年11月底,累计供气1100多亿立方米,按等热值计算相当于替代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3亿吨。2017年年初,首都北京彻底告别了燃煤发电的历史。
“从小家里就烧蜂窝煤做饭,没想到年纪大了赶上了用天然气,比烧煤方便多了。”“烧煤时,白衣服没法穿,现在洗澡取暖都很方便。”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京津冀煤改气推进更快、能源底色更绿、发展底气更足。
背靠宏大的华北天然气供应网络,门头沟进入“蓝金”时代。(周问雪 魏嘉璇 管志伟)
第一阶段1976-2000年
属于平缓增长期,中国天然气产量从100亿立方米发展到300亿立方米,这一时期,天然气供应量大于需求量。
第二阶段2001-2007年
中国天然气产量开始提速,从“重油轻气”变为“油气并重”,年供应量达到760亿立方米,且首次出现了供应不足的情况。
第三阶段2008-2017年
天然气的供应和消费都达到了快速增长阶段,对外依存度逐年拉大,2017年进口天然气量达9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