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
油气行业改革马不停蹄,看点多,诚意足,重磅举措接二连三。
从油气勘探放宽外资准入、“三桶油”联手增储上产,到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再到成品油市场准入门槛再降、
外资加油站进一步放开、支持民企参与成品油出口,市场化政策坚定不移,“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初具雏形,行业由“上”至“下”向垄断“说不”。
当前,上游资源易采的时代已结束,中游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伊始便面临诸多挑战,下游面临炼化产能过剩、终端市场饱和的现状。而新一轮改革“冲锋号”已吹响,随着改革持续推进,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已成行业发展主旋律。
上游
增储上产显实效对外放开诚意足
2019年,油气上游勘探喜讯频传,成果颇丰,一改过去产量下滑颓势。前三季度原油产量1.43亿吨,同比增长1.2%;天然气产量12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5%,较上年同期增长3.3%。
国家能源局制定的针对油气行业增储上产的“七年行动计划”,强调“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动计划工作要求” 。 由此,油气攻坚战打响。
业内一致认为,国内石油行业高质量顶层设计基本成型,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油气攻坚战则为石油行业提供了足够长时间的景气向上周期。
为落实“七年行动计划”提升开发效率,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桶油”不仅各自加大上游勘探投入,还一改往日将矿权资源“紧攥在手”,在上游勘探开发领域联手合作。
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签订联合研究框架协议,首次大规模开展国内区块联合研究。中石化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涉及双方探矿权19个、总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
“三桶油”大幅攀升的资本开支和联手合作取得显著效果,陆上和海上的大型油气资源取得重大成果,新油气田密集发现,收获颇丰。
常规油气捷报频传,非常规油气同样业绩斐然。 页岩气产量超百亿方、页岩油形成亿吨级增储战场、煤层气开发日趋成熟,行业将迎来发展新时期。
但原油产量如何重新回归且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如何下降?一系列问题仍悬而未决。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有限,尚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因此,提高效率共享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三桶油”及延长石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市场竞争主体少,容易造成市场竞争不足,油气勘探开发效率低、成本高。适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吸引外资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与四大国有石油公司和民企并肩作战,将为上游领域注入新活力。
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同时,取消 50万人口以上城市燃气、热力管网由中方控股的限制,意味着油气上游勘探开发将向外资和民营企业完全敞开大门,行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对外资限制的解除,将为油气上游竞争主体多元化带来良性刺激,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并助推配套文件和规范细则的出台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下游优胜劣汰、市场重组“添把火”。
上游勘探放开,能够有效打破垄断,推动真正的市场化改革落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油气领域改革一大里程碑式事件。
中游
互联互通走向深入管网独立终成现实
我国不断提升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维持天然气供需形势稳定,推动天然气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2019年,管网系统上下联动更为密切,互联互通工程持续发力,有效缩减冬季调峰缺口,优化资源调配,为保障我国取暖期平稳供气、营造京津冀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民生做出新贡献。
深圳LNG外输管道、西三线闽粤支干线建成后,将“南气北上”能力提高至3000万方/日,在上下游通道畅通的情况下,最高可提高至5000万方/日;中贵线反输能力保持稳定,日供气量保持在3000万方/日;陕京四线输气能力将由6000万方/日提高至8000万方/日;中俄东线北段管道黑河-长岭段、长岭-长春段、中俄东线中段唐山-宝坻(含宝坻站)以及唐山压气站投产后,东北入关(唐山以南)输气通道新增2500万方/日,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12月,中俄合作的又一世纪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管道年供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惠及九省市4亿多人口。除黑吉辽、京津冀等地区,长三角地区居民也同样可以用上来自俄罗斯的清洁能源。
该管道建成通气,让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在我国天然气整体流向“自西向东”的基础上,增加“北气南下”流向,进一步完善我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网布局,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互联互通工程不断推进,但一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的主要运营方式是油气企业集生产、运输和销售于一体。长输管道大部分掌握在“三桶油”手中。其中,中石油的管道占比超过70%,中石化中海油的占比分别为20%和10%,自然垄断的形成,导致其他企业无法顺利进入油气管输服务领域。
如何解决“三桶油”之间“各自为政”、部分管线重复建设、管道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现状?
年度压轴大戏——期盼已久、被寄予厚望的国家管网公司应运而生,改革靴子终于落地。
业内一致认为,组建国家管网公司,将提高天然气供应,促进终端需求增长;有利于促进管网建设,改善管网投资建设效益;有利于实现管网的全面互联互通,消除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这是近年天然气体制改革中最为重大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之一,势必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家管网公司成立,预计将有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口LNG,包括进口管道气,对国内资源市场供应形成利好,同时可以让其他供气商可以利用管网输送自己的气,拓展销售范围。
由于管网公司可以独立决策管网的投资建设、气源的调配、扩张收购等业务,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监管。
不论从国家管网公司成立,还是年底国家管网公司造访中石油,都透露一个信息,就是国家管网公司收益与买卖油气、赚取价差无关。
无论如何,都应该给予国家管网公司信心,让其成为打通上下游的有力支撑,支撑改革持续深入。
下游
重组求变成趋势市场进一步放开
油气产业链中,下游市场化程度最高。 一边是燃气企业主动出击加速抢夺终端市场,一边是山东地炼产能承压“被动应战”。
燃气行业从来不乏竞争。 省属企业忙着做大做强,打通全产业链,形成全省一盘棋,国企则主动出击抢滩终端市场。
大型国企进入是否会形成新的纵向一体化垄断,中石油以“资源换市场”进入下游的方式引发争议。但我国天然气产业将呈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同一市场多气源、供气主体复杂化、供气管道网络化、全国市场一体化、需求市场分散化等新特点,市场化改革应允许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加之目前燃气企业数量多且分散,不仅技术发展受限,规模效应无法体现,谁能快速抓住市场和资源,才更具竞争实力。
与燃气企业主动出击不同,炼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倒逼地方炼厂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民营企业恒力石化一期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 第一批装置投入运行,民营炼化项目正式跃入“千万吨级”时代。全国多个千万吨级以上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将于2022年前相继投产。
民企入局大炼化,不仅改变市场格局,也预示着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方向。
炼化企业可“油化”并举,做长化工产业链,或做大下游成品油终端,拓展加油站覆盖面。但哪一条路都不好走,真正能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企业寥寥无几。
为“解救”被南北夹击的山东地炼,持续难产的山东《关于推进全省地炼企业产能整合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终拨云见日。此后,山东9家地炼达成产能整合意向。山东省正按照“一超多强”的思路布局炼化版图,但如何走出“山东地炼越淘汰越爆发”的怪圈,并在错综复杂的企业利益中有力执行细则和方案,依旧困难重重。
如何避免产能过剩,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山东炼化更是整个炼化行业的必答题。
值得关注的是,年内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 由“设门槛、管准入资质”变成“放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明确突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为地炼打开了化解产能的口子、为平衡国内油品供需矛盾并保证炼油企业的经济性、避免国内低价无序竞争“引流”、也为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改革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形成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时下,随着产能过剩加剧,批发零售此起彼伏的“价格战”持续已久。对现有加油站而言,外资连锁油站限制取消,加油站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移动支付及互联网技术崛起,使加油站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油站高价时代将成为过去时,促销优惠将成日常,将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民营加油站也在探寻服务新模式,期望成功“突围”。
加油站也从提供优惠价格向提供优质服务转变。作为与互联网联系最为紧密的终端来说,加油站未来将从基础服务、技能服务、高端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利用智慧油站体现差异化优势。
展望未来,有理由期待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一张网”高效集输、下游市场化良性竞争的 “X+1+X”体系,促使行业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