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14日,由广东油气商会、广东省石油学会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特别支持的《2020年第25届中国LPG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燃气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谢睿出席并发表题为《疫情下国内燃气市场分析与展望》的主旨演讲。谢睿认为,全球LPG市场供应快速增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供应过剩的时代来临,加之行业集中度不断降低,多种因素驱使下,LPG进口分销商的平均毛利率不断降低,抱团取暖或许是LPG行业进口分销市场实现自救的现实出路。
谢睿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前7个月 LPG进口分销商的上游市场整体趋于惨淡,其中近5个月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具体而言,二月份开始,国内LPG燃烧需求出现断崖式下滑,同时,国产气外放量大幅减少,进口气数量下滑,直至四月份,随着国内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国内运输业、餐饮业等燃烧需求才缓慢回升,恢复至基准情况。
谢睿表示,沙特阿美主导的CP价格是目前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交易作价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卖方定价、月度定价、天然多头。进口分销商的上游市场面临一个核心矛盾,即CP和依附于CP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如同一把锋利的镰刀,对CP价格的实际承担者进行隐性收割。
据了解,沙特阿美LPG产能约为2850万吨,占中东产能的43%;出口量约为800万吨,占中东出口量的20%。CP定价模式决定其天然维护卖方与多头利益,因此中东五国全部使用CP作为出口的定价方式,在实践中,卖方通常会将CP的高溢价转嫁给下游企业。
“可以说,推高CP绝对价格符合CP生态系统的大多数人利益。”谢睿援引案例指出,国际贸易商通过流动性偏低的纸货掉期市场推高CP,从而在实货贸易上赚取高溢价的部分,而中东生产国则坐享其成。日韩和东南亚国家通过与下游企业签署长期协议的方式,将CP价格转嫁给下游企业。在印度,其政府以补贴的方式为无购买能力的用户承担部分价格,因此印度政府成为CP价格的实际承担者。而在中国,进口商由于难以与下游锁定长期协议,因而是CP价格的主要承担者。
“进口分销商的下游市场正面临横向与纵向的整合,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议价能力正在发生逆转”,谢睿表示,一方面,纵向而言,一级库对三级站进行纵向整合。全球LPG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叠加全球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供应过剩的时代来临,由此导致国内气价低迷,从而多数终端企业享受低气价红利,“终端为王”的周期已然到来,因此一级库通过整合三级站对冲风险并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横向而言,出现三级站整合三级站的局面。安全监管愈加严格以及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下游诉诸行业协会形成经营联合体,从而三级站通过整合三级站寻求自保并增强议价能力。
谢睿对LPG进口分销市场结构作出展望,他认为,LPG进口分销市场结构未来将发生四种变化。
一是,产业周期从高峰期转入衰退期。由于LPG市场进入化工原料主导需求的时代,工贸一体化企业使得LPG行业壁垒不断被瓦解。
二是,市场形态从寡占型向竞争型演变。LPG主要进口商从2018年的16家增加至2020年的20家,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从2018年的1337下降至2019年的1138,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向竞争型市场过渡。
三是,行业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在发生变化。宏观方面,工贸一体化企业发展方兴未艾;民用需求增长停滞,天然气正逐渐“蚕食”市场;进口分销商的平均毛利率不断降低。微观方面,产品结构单一,品质指标暂时无法带来明显的价格差异化;贸易模式传统,单纯的实货贸易仍是行业的绝对主流。
四是,LPG进口分销市场毛利下滑倒逼行业整合。兼并重组、同业联盟、整合下游都将重塑行业议价能力,因此抱团取暖或许是LPG行业进口分销市场实现自救的现实出路。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液化石油气(LPG)运营服务商,中国燃气拥有国内最广泛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分销网络。在中国东南沿海投运8座液化石油气专用码头、4座大型石化产品仓储物流基地,码头年吞吐能力达1000余万吨,LPG总库容40余万立方,化工库容10余万立方米,在现有国内沿海LPG运输船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大型VLGC远洋运输船队,年液化石油气进口、分销量超过450万吨。在满足快速发展的烯烃项目原料需求的同时,也为民商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能源保障,构建起辐射中国大陆最为广泛的行业供销网络,使中国燃气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拥有者和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