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标准化工作贯穿于石油企业生产作业、安全环保与节能等经营的全过程。标准是项目合作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开展国家间标准合作既能保障油气合资企业安全高效运行,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各投资方的利益。”
俄罗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伙伴,中俄油气合作是两国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且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标准是项目合作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在中俄油气领域推进标准合作研究工作,不仅有助于合资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行,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走出去”,降低投资成本,同时也可为海外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支持,进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标准化工作——
深化中俄油气合作的重要抓手
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标准化工作贯穿于石油企业生产作业、安全环保与节能等经营的全过程。推进标准化工作,除了可为实现双方油气领域合作提供基础保障外,还有助于共同控制生产、交易成本。例如,疫情冲击下,国际油价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给油气能源生产、储备、消费都带来较大影响。加强中俄两国在油气领域的标准化合作,有利于加强采购、生产作业、使用等全链条的成本控制,共同提高产品和作业质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损耗。
推进标准化合作还有助于继续深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核心区。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均加入独联体跨国标准化、计量与认证委员会。目前,该委员会已成立了230多个标准技术委员会,中亚国家在油气领域多采用俄罗斯标准。若完全实现中俄两国油气领域的标准化全面合作,可推动中亚地区建设成为“资源、供应、效益、品牌”四位一体的“一带一路”核心油气合作区。
合作现状:
标准互认工作有序推进
中俄两国是油气领域内标准合作与互认的具体实践者,为解决海外项目所在国采用标准存在差异的问题,两国国家在标准方面开展了许多合作。针对标准内容缺失或争议的问题,制定或采用标准主要方式是标准互认。标准互认是经国家或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协商一致,互相认可对方国家或企业在用的标准。采用这种标准合作方式,自主性较强,互认周期一般为几个月至1年,效率高,且合作难度相对较小,对国家或企业间的合作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中俄东线穿越时期,由于工期长,难度大,中国与俄罗斯直接采用两国管道建设标准中的最高标准部分作为施工的标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顺利完成工程建设。
2016年,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共同签署了《标准及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公司在标准化领域全面合作的新纪元。为进一步落实协议精神,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2019年1月,双方公司正式发布了联合制定的跨国企业间联合标准《泵设备:工业离心泵通用条件》,给两国油气领域标准化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联合标准发布之后,双方即时成立了联合评审组,对产品的检测进行联合评审,并对准则形成了共识。这项标准互认成果,也得到了两国政府高层的高度赞赏。在此基础之上,第二批互认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连续油管通用技术条件》已进入审稿发布流程,第三批、第四批标准互认项目也正在按计划展开。
中俄油气领域标准化合作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由于中俄两国标准体系在“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标准的选择、采用和制定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给我国企业在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国家油气领域投资建设带来诸多难题。具体体现为:一是所在国家需经过多轮技术谈判,耗费大量时间来商讨确定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所应依据的标准,甚至会因为在标准采用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导致项目搁浅;二是建设成本增加,各国所依据标准的不一致,会导致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很难以最优方案来进行,从而导致采购成本、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以油气长输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标准化工作为例,由于安全意识、地理环境、环保政策等原因,中俄两国的相关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俄罗斯地处北半球的最北端,地广人稀,环境保护带范围大,因此管道建设没有关于安全距离的硬性要求,也未对并行敷设管道的安全距离做出十分明确规定,这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相关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油气管道设计规范标准是以“强度防护”为主要原则,通过控制管道的强度来确保管线系统的安全;按照居民数和(或)建筑物的密度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并依据地区等级做出相应的管道设计。诸如此类的标准差异,广泛而普遍存在于两国能源合作领域的各个专业,这使认同与合作更具挑战性。
未来应加强对于标准的
长期基础研究
油气领域的标准国际合作,除了应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开展包括完善标准体制机制、标准联合研制等工作外,更要加强标准的长期基础研究,加大对标准化工作投入。
首先,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标准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要形成常态化机制,构建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行业为板块、以国家标准化机构合作为框架的标准合作体系。近年来,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在标准化领域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开展标准互认,有力推进了两国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中俄双方还应积极推进标准化国际进程,加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技术委员会的框架下,如ISO/TC67(石油石化设备材料与海上结构)、ISO/TC193(天然气)等领域的合作及相互支持。
其次,要组织开展标准文本的中外文互译,加强标准的长期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及项目所在国标准大部分以相关国家官方语言发布,很少有对应外文版标准文本,海外项目均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合资双方对所采用的标准内容及技术水平缺乏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因此,联合开展标准前期基础研究,系统梳理合资双方在用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点相关标准内容的对比分析,提出优选技术标准内容,不仅能够解决技术标准争端,同时也能保障合作项目的安全运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制约标准走出国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系统标准的外文版译文,亟须编译出版英、法、俄等文本的中国标准,为在国际上得到接受和采用提供便利。
最后,相关行业和企业要加大对标准化工作投入,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培养与储备充足的专业人才,提供经费保障等。要从标准化管理机构、标准管理人员和标准管理方法等方面完善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全方位标准化管理体制,实现标准化专职人员和专职部门管理,加强标准化工作管理。同时,联合开展中外双方人员标准化培训,提高标准化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壁垒依然存在,中俄标准的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话语权。而且,标准合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口碑效应,将为石油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区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