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至今18年时间里,他每天做工作梳理,坚持做专业积累和储备,从不懈怠。期间,他参与7项科研课题攻关,获得两项专利。凭借优异的成绩,2023年,他荣获国家管网集团“管网工匠”称号。
他,就是南山(山东)天然气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孙承超。
从82%到91%,节省6000万
2018年6月,孙承超作为项目第一批筹备人员,来到龙口南山LNG接收站工作。近两年,国家管网提出科技立企战略,对设备国产化率提出90%的明确要求,加之处于新冠疫情期间,从国外进口设备不仅工期无法保证,还受到各种限制,因而加快推动接收站设备国产化成为当务之急。
此前,龙口南山LNG接收站国产化率只有82%左右。别小看国产化率10%的提升,它涉及到几亿元的投资。孙承超走访调研国内核心厂家,摸清并整理出项目上所有需要国产化的环节。低温蝶阀、球阀、止回阀等关键设备是推进国产化的重点品类。把这些品类逐一细化,项目哪些地方能够实现国产化,瓶颈在哪,突破点在哪,哪些可以实现创新,风险如何管控……
在此基础上,他在项目初期创新提出“国产化调研-国产化实施策略-国产化应用与实践”三步走方案。由于报告方案做得细致、全面,得到了公司鼎力支持。按照这个方案的计划,4月招标全部完成。截至目前,项目国产化率突破91%,节约项目投资约6000万元。
推进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的同时,孙承超还承担了集团公司组织的3项设备国产化课题研究工作。其中,他组织实施大尺寸低温蝶阀国产化,初步形成42寸低温蝶阀研制技术标准体系文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中密封性能优于国外水平。
“有责任推动国产化”
卸料臂是LNG接收站里最重要设备之一。长期以来却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仅有的几家生产厂家经验较少。同时,国内厂家没有资金支持,无力研发,需要依托项目来进行突破。
孙承超看准了就坚持去做。在他看来,国家管网推动管网及接收站建设,就是在保障国家安全。作为一名科研技术人员,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把国产化替代做好,在能源战线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央企,我们应该有责任推动国产化。如果停滞不前,国产化永远迈不出这一步,国内生产厂家的设备也无法实现迭代升级。”
为了助力国家铸造行业的发展,孙承超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作为管网铁军,就是敢于向前突破。”整个研发过程中,孙承超不断提出要求,倒逼国内厂家实现突破。
为了保证这项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孙承超牵头邀请国内顶尖专家举办多次阶段审查会,通过设计把关、质量把控、监造环节,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位。最终,通过国家级行业鉴定来验证和把关这项成果的可行性。这样做,确保科研项目一步步稳步推进,既有一定突破,又减少技术风险。
3月25日,孙承超牵头组织了龙口LNG卸料臂工业性试验技术方案专家评审会,标志着国产化卸料臂将进入工程测试及鉴定阶段。应用后,龙口LNG将成为国内大型LNG接收站首次最多台(套)国产化卸料臂一次性投产应用的示范项目。
沉下身 静下心
2005年,孙承超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石油天然气行业设计、项目管理工作。18年来,孙承超养成每天做业务总结的习惯。这个习惯让他能沉下心来,把事情做细。
“接收站哪个节点的事情没有了解清楚,睡觉都不踏实。”孙承超多年养成的职业素养,督导他总是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清楚,把风险挡在外面。
孙承超说,毕业能够干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参与国家的石油天然气产业建设,是一种幸福。他很珍惜现在的岗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集团公司提出的国产化、智能化、提质增效等目标。
强烈内在的自我驱动,加上自身的性格,孙承超时刻提醒自己把事情做细、做好。2019年,他发现龙口LNG接收站码头建设顺序和储罐不匹配的问题,提出储罐群分期建设及对应多个卸料码头自由切换的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详细对比分析国内外各接收站项目泊位建设方案及水文条件,龙口LNG码头泊位长度最终确定为368米,既节省成本,又减少码头靠泊时间,灵活高效利用码头资源,成为国内可停靠QMAX LNG运输船的最短泊位。
近两年,孙承超开始通过科研立项培养人才。“做课题看似很难,过程也比较艰辛,但一路走下来,再回头看,形成了一套体系和标准,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敢于面对困难、直面挑战的管网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