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bp世界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2023年中文版在北京正式发布。《展望》显示,全球能源未来呈现四大趋势:油气作用下降、可再生能源快速扩张、电气化程度提高,以及低碳氢使用增多。
能源系统的三个维度即安全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了“能源不可能三角”。“任何成功和持久的能源转型,都需要‘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全部三要素。”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表示,过去一年发生的事件提醒我们,转型还需要考虑到能源的安全性和可负担性。
《展望》通过快速转型情景、净零情景和新动力情景3种情景,探讨2050年前全球能源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路径。快速转型情景和净零情景探讨了能源系统内不同要素如何变化才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新动力情景旨在展示当前全球能源系统发展的大致轨迹。
能源安全关注度提高
尽管各国政府脱碳雄心显著增强,但自2015年巴黎缔约方会议以来,除2020年外,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展望》指出,碳预算正在消耗殆尽。拖延采取果断行动持续减少排放的时间越久,可能的社会经济成本就越高。
在一些国家,政府对能源转型的支持已进一步加强,包括美国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但是脱碳化的巨大挑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支持,包括促进加快许可和批准低碳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政策。
《展望》指出,俄乌军事冲突对全球能源系统有深远影响,导致全球能源供应受到冲击以及相应能源短缺,凸显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全部三要素的重要性:安全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大了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推动着从进口化石能源转向本地生产的非化石能源,有助于加快能源转型。
俄乌冲突可能对全球能源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最近,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突显了低碳转型有序进行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下降能够与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的减少遥相呼应。现有油气生产地产量的自然下降意味着在未来30年仍需继续对石油和天然气上游进行投资。
随着运营车辆效率的提升和道路车辆电气化加速,石油在道路交通中的使用减少,石油需求在展望期间下降。但即便如此,石油在未来15至20年内仍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天然气的前景取决于能源转型的速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向更低碳能源转型所抵消。美国和中东已成为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的主要供应中心。
发展多种能源加速脱碳
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表示,近年来,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日趋频繁,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表明,向净零情景未来果断转型非常重要。
《展望》认为,能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化石能源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终端能源电气化程度提高。低碳转型需要一系列其他能源来源和技术,包括低碳氢、现代生物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随着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全球电力系统逐步向低碳化转型。风能和太阳能贡献了全部或大部分增量发电,这得益于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将这些可变电源大量整合到电力系统中的能力不断增强。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需要显著加快新产能的融资和建设。2035年之前,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增长主要由中国和发达国家主导。
包括现代固体生物质能、生物燃料和生物甲烷在内的现代生物能源的使用增长迅速,有助于难以减排的行业和工业生产过程脱碳。在快速转型情景和净零情景里,到2050年,现代生物能源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65艾焦左右;在新动力情景下则略低,2050年将接近50艾焦。
运输领域的低碳氢需求
《展望》指出,低碳氢在能源系统的脱碳中,特别是在工业和运输领域难以减排的工艺和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碳氢以绿氢和蓝氢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氢重要性不断增强。氢能贸易涉及运输纯氢的区域管道贸易和全球氢能衍生品的海运贸易。2030年至2050年间,在快速转型情景和净零情景里,低碳氢的需求将增长10倍,分别达到接近3亿吨/年和 4.6 吨/年。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实现快速脱碳化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捕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作为碳移除的手段,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排放。需要一系列碳移除技术,包括和碳捕集与封存相结合的生物能源、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和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集与封存,来实现深度和快速的脱碳。在快速转型情景和净零情景里,到2050年,全球70%以上的CCUS部署在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中。
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全球化进程放缓挑战
俄乌冲突和美国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影响全球能源格局。中国是全球能源产业的枢纽和中心,油气对外依存度高,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中国要如何去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戴思攀表示,中国政府非常关注能源安全的问题,希望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来缓解能源安全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政府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呢?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蓝天,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可以帮助建立汽车生产的工业基地、提供就业,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石油的进口,可以用国内生产的电来替代石油。”戴斯攀向本报记者进一步指出,如果全球化进程放缓,供应链缩短,各国都将更加关注的是国内的能源供应韧性,将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有很大的出口份额,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新的挑战。
《展望》探讨能源转型的主要趋势和不确定性因素,与之前的《展望》相比,本期《展望》将过去一年的两大历史事件纳入考量:俄乌冲突和美国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
《展望》认为,从能源视角看,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扰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能源短缺似乎有可能对能源系统产生长期重大影响。
戴思攀认为,任何成功和持久的能源转型,都需要应对“能源三重挑战(安全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的全部三要素。最重要的是,各国都希望加强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依赖,增加国内能源生产(多数可能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这表明冲突可能会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
过去一年,全球只是减少了部分化石能源供应,但社会经济生活却大受冲击,表明能源低碳转型需要有序推进,从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下降能够与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的减少相呼应,避免未来能源短缺和价格更加高企。
戴思攀认为,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系统有深远影响。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增加了对在本国国内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的需求,有助于加快能源转型。
《展望》指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化石能源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终端能源电气化程度提高。低碳转型需要一系列其他能源来源和技术,包括低碳氢、现代生物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而随着运营车辆效率的提升和道路车辆电气化加速,石油在道路交通中的使用减少,石油需求在《展望》期间下降,但即便如此,石油在未来15至20年内仍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天然气的前景取决于能源转型的速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向更低碳能源转型所抵消。
戴思攀强调,最近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突显了低碳转型有序进行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下降能够与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的减少遥相呼应。现有油气生产地产量的自然下降意味着在未来30年仍需继续对石油和天然气上游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