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总体处于上产阶段,但我们的矿权资源小、散、边、差、少,复杂油气藏有效开发必须在技术管理模式上创新。”西南油气总经理刘言说。
多年来,西南油气面对复杂气藏效益开发挑战,持续推进地质与工程深度融合,针对地质难点及工程技术瓶颈,综合多专业、多单位开展一体化攻关,实现了多专业协同、链条式运作,先后建成了中江、元坝、威荣等9个大中型气田。
构建团队,地质工程协同联动
截至6月底,投产近一年的中江气田新盛201井累计生产天然气1.47亿立方米,须家河组气藏“虚家伙”的帽子摘掉了。
深埋地下48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须家河气藏,资源量丰富,但由于地质工程未有效结合,动用率仅占11%。
“我们以气藏为核心,成立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团队、一体化设计跟踪团队,集智集力整合技术体系,整体优化创新,统筹协调运行。”刘言说。
西南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做好决策、优化和督导,采气单位配合项目部精细组织实施,采取地质与钻采工程专业“一对多”模式,推进开发全过程科学化、精准化,现场服务覆盖率达100%。
“须家河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从2015年起就系统梳理地质资料,分析改造工艺适应性,最终明确了气藏高产主控因素和有效开发的关键。”西南油气工程技术研究院专家刘林说。
问题导向,把准提产增效关键
6月3日,林页10HF井测试获日产气22万立方米,取得该区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6月11日,永页54-4HF井40天完钻,创西南油气钻井周期最短纪录……深层页岩气井捷报频传,地质工程一体化功不可没。
“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一体化攻关,剖析气井低产、开发低效原因,明确高产主控因素,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刘言说。
西南油气组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管理部,同时抽调科研骨干力量成立非常规技术中心,攻关深层页岩气效益开发难题。
他们建立“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工作模式,以储层改造为中心、以经济开发为目标,将开发设计思路由改造模式、改造工具、完井钻井方式、井身结构、井型设计到布井“逆向行驶”。同时,他们搭建从“气藏工程”到“钻采工程”的桥梁,精准翻译地质“术语”,强化“钻、完、改、采”全链条统筹,靠前支撑,协同解决难题。
一体化团队把计划、调度、操作由接力管理转变为全程在线、闭环管理,设计、实施、评估、决策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提供“现场+远程”技术服务。
创新驱动,技术管理稳步提升
“地质工程一体化涉及众多学科和众多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必须以地质特征为基础,确定工程技术方向,保障油气成果最大化。”刘言说。
他们聚焦技术瓶颈,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研究,针对陆相中浅层砂岩气藏、陆相深层须家河气藏和川南深层页岩气藏,创新形成了海相超深长水平段水平井定点酸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他们聚焦产量影响,推行地质工程整体优化设计、一体化实施调整,地质评价选区,制定开发技术政策和产建标准,从源头上削减断层、地应力等对产量的影响。
早在川西气田评价阶段,一体化团队就认识到,识别并沟通裂缝是高产主控因素,优质层段充分改造是提产的关键。
地质要求倒逼工程进步。一体化团队不断调整开发思路,迭代工艺技术,经历了小规模解堵酸化、大规模交替注入酸压等5个阶段,最终形成了超深海相长水平段水平井定点酸压技术,实现7口超深长水平段开发井平均无阻流量超200万立方米/日,全面建成20亿立方米/年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