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油田测试公司测井一大队六分队在大风山地区风西3-5井顺利完成集流伞法产液剖面测井,首次实现对自喷间歇出液井的精准资料录取,为高难度油藏动态监测积累了关键经验。
01迎难而上:挑战“无规律”间歇出液难题
风西3-5井是一口特殊的自喷井,井深3369.37米,产层位于3300米以下,井底温度高达142摄氏度,井底压力达38兆帕,且呈现无规律间歇性出液。
出液时间与出液量均未知,被视为测井任务中的“硬骨头”。首次测井便遇“拦路虎”,如涡轮传感器停滞、井口取样不连续,初步判断井底出液未达集流伞启动排量。该井间歇性出液且井底温度较高,对设备的耐温性和持续产出的有效窗口期把握提出了极高要求。
02技术护航:高温挑战下的“精准作战”
“每一次细节的把控,都是为了在毫秒之间抓住测井的最佳‘时机’。”针对井底高温对仪器和电缆头的严苛考验,团队制定3小时轮换制,每监测3小时便更换仪器、重做电缆头,避免长时间高温导致设备失效。这一决策,成为本次监测成功的关键之举,既保障了仪器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又为抢抓出液窗口预留了充足准备时间。
03攻坚克难:七次起下终迎“黄金窗口”
为抓住稍纵即逝的出液时机,测试公司相关负责人亲赴现场指挥。采用“集流伞工艺+高频次设备校验”技术,在零下12摄氏度的寒风中,团队累计起下仪器7次,电缆运行距离近2.4万米,多次进行集流伞检修、电缆头制作和仪器绝缘检测。每次下井前,技术人员都需在低温下耗时数小时确保设备性能,全面确保“一旦出液,必须抓住”。
第七次下井出现关键转折。地面测井曲线显示井筒内温度较前几次骤升5-6摄氏度,下放过程中涡轮转速连续且数值增大,取样口反馈出液量大且连续——期待已久的“黄金窗口”终于到来!现场立即启动“供电-撑伞-点测-收伞-下放”循环作业。最终,井底产出资料录取工作圆满完成,成功“捕捉”到间歇井的连续出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