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智慧来源于基层、创新萌芽于一线。基层一线、生产现场、技术技能人才在增储上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主责主业中,积极应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创新思维、打开思路,以新技术、新手段推动新发展、创造新局面。为更好地展现中国海油基层创新做法和经验,中国海油官微推出 海油走“新”了 栏目。本期,让我们一起给地下油藏做“CT扫描”。
近日
有限天津分公司物探科研团队
创新攻关思路提出
河道精细刻画与连通性判别新技术
破解复杂枝蔓状油藏开发难题
实现精细识别储层
提高储层钻遇率
助力垦利6-1油田持续高效开发
为渤海油田全力上产稳产
再添“底气”
01 用数学方法雕刻“地下管网”形态
垦利6-1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河流相油藏
地下河道窄长弯曲、复杂交错
在平面上看
就如同城市地下密集交织的管网
“地下管网状”河道
这种独特的地质条件
导致钻井实施时
像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管网迷宫里
穿针引线
如何精准给钻头“导航”
给开发井“定位”
成为垦利6-1油田高效开发的关键
面对开发难题
垦利6-1油田物探科研团队变通思路
将地质问题“数学化”
制订“三步走”策略
01、画轮廓
像使用画图描边工具般用数学形态学勾勒河道,让模糊河道边界更清晰
识别河道边界
02、定方向
就像用手机全景拍摄,多角度扫描识别复杂河道,让叠置河道特征更明显
多角度扫描
03、分尺度
用“显微镜”+“望远镜”组合,分尺度分方向精准提取不同级次河道的空间形态
精准提取河道空间形态
通过庖丁解牛般逐层剥离的方式
让不同级次河道空间形态更清晰
让每条单河道展露“真容”
“三步走”策略
相当于给地下河道
做了一次全方位“CT扫描”
有了扫描形成的“藏宝图”
就能清晰地展示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
形态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进一步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
为油田开发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02 用大数据判别砂体连通性
仅看清枝蔓状多期河道的“真容”还不够
如何判定叠置砂体之间的连通性
也极为关键
同样是分布在两条交织在一起的
河道上的油水井
有的就像十字路口
注水效果立竿见影
“十字路口”连通模式
有的却像立交桥
油水各走各路
注水效果收效甚微
“立交桥”连通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
已开发油田往往依靠开发井
动态生产情况来判断
但新开发油田井上的数据点有限
研究样本少
科研人员脑洞大开
早晚高峰能用AI大数据避堵
那油田是不是也能行?
洪水算法示意图
科研人员借鉴人工智能洪水算法
对油田生产进行智能指导
通过模拟不同沉积时期河道砂体
地质历史中洪水的漫溢路径
逆向推演河道的形成过程
从而精准判别砂体间的连通规律
沉积模式
通过这一关键技术的应用
科研团队能够更加精准地部署开发井
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储层连通性判别
在该技术体系指导下
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
调整井项目已实施调整井15口
钻井成功率达100%
从“看不清”到“看得准”
从“不敢钻”到“高效采”
技术创新为油田开发戴上了“透视镜”
促进油田产能不断提升